/ 人物小传 /
宁卿惠,陕西宝鸡凤翔县田家镇寺头村的手织布带头人,是当地“创业明星”和“十大农民女状元”。2017年,她在省市县妇联的支持鼓励下创办了凤翔惠蘭民俗文化有限公司,带领姐妹走上致富之路。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党柏峰
时至今日,纺车、织机这些古老的工具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纺棉、织布这项历经千年的传统工艺也逐渐被冷落。然而,一位返乡创业女强人却“回归”了历史,她收集制作木质织布机300多台,带领500多名农家妇女纺棉织布,络线、经线、刷线、纺线、织布,成了村子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穿过这道风景,我们感悟到的不仅是农家老粗布无尽的文化艺术内涵,更为助力精准脱贫敲开了“幸福门”。
“耳濡目染中,从小我就深深喜欢上了纺线织布的民间手工艺,工作后仍然在学习和关注当地民间手织文化的发展,想着有一天能让它变成妇女致富的产业。” 宁卿惠是陕西宝鸡凤翔县田家镇寺头村人,在大家的眼里,她是一个不怕吃苦、敢闯敢拼的人。
宁卿惠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2017年她在省市县妇联的支持鼓励下筹措500万元资金创办了凤翔惠蘭民俗文化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党的脱贫攻坚号召,结合许多农村留守妇女不能外出打工的实际状况,把扶贫帮困作为企业发展目标。
宁卿惠提出了扶贫帮困的“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扶贫车间”的"4+"惠蘭模式,把贫困户中的织布爱好者“请进来”,免费教学,然后连同织机再免费“送出去”,由公司统一回购销售的公司化模式,解决贫困户技术匮乏,销售无门的瓶颈,让其在家中安心赚钱。
短短几年间,惠蘭公司的"4+"扶贫模式,几年间累积带动了当地800余名妇女,特别是60余名贫困妇女走出家庭,走入合作社,走进扶贫车间,实现脱贫,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惠蘭公司在党委政府和各级妇联组织的帮助下,在全县建立了田西村等四处扶贫车间,通过扶贫车间让广大贫困妇女就近培训,培训后根据其意愿进入公司上岗,从而取得收入。而这种方式也充分考虑贫困妇女的上工时间,可长、中、短期结合,保证了贫困妇女既能顾家又有工作,实现了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无缝对接,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千方百计鼓励引导贫困户就业创业。目前,通过扶贫车间已免费为农户举办手织布培训班23期,培训妇女600多人(次),吸纳贫困妇女78户。
“我的公婆都重病在床,家里负担重,但是自己又不能外出打工,自从在惠蘭扶贫车间学了织布技艺,把织布机搬到了家中,每个月可以赚2000多块钱,很满足了”。提起家门口的扶贫车间,田家庄镇田南村贫困户薛卫佳一脸幸福。
徐雅丽是厂里的骨干,干活利索,说话干脆。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织得快的话一天能挣100元加工费,一个月就是3000元,织得慢的,一个月也能收入1000多元钱。“在家里就把钱挣下了,我现在很幸福。”
以非遗文化为灵魂,以土布织染产品为载体,以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为目的。宁卿惠已在全县3个乡镇16个村已发展到500多台机器,近千名妇女参与其中。
“假如没有卿惠这个厂子,这年头俺这手艺一点儿用处也没有。跟着卿惠干,每年能挣七八千元呢!我一定会坚持干下去。” 53岁的雒珍香从2015年就跟着宁卿惠当织工,“这几年下来就是三四万元,况且我自己也不误在家做饭干农活儿。”
顺着宁卿惠指的方向,投资1600万元的凤翔县土布织染传承与产业扶贫基地正在紧张建设中。据她介绍,基地内将建立手织布产品研发中心,建设多个手织布车间,到时可以安排600余贫困妇女在此就业。
“人一生不是挣多少钱,而是做多少更有意义的事情,来回馈生她养她的这块土地和人民,让更多姐妹们早日过上更富足、更体面的生活,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就一定会坚持走下去。”宁卿惠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