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东
近日,第十六届北京论坛在京召开,该论坛下设13个分论坛和3个专场。其中,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承办了“文明进程中的女性能动力和发展”分论坛。与会嘉宾围绕女性在政治、教育和新经济中的作用,和谐家庭建设中的女性能动力,健康、照料劳动与女性发展三个主要议题,展开学术讨论。
女性在政治、教育和新经济等各领域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并展现出了独特的领导力。女性的能动参与和现实挑战成为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的重大变迁带来社会劳动分工依据的诸多改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孙祁祥教授从经济社会变迁角度深刻阐释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社会地位变迁的原因。她认为,许多领域和工种对体力和生理方面的要求大大降低,性别对于劳动参与的约束也由此显著降低,这为女性发挥作用和呈现价值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倡导男女平等最重要的前提是女性不能被剥夺受教育、工作和晋升的机会,即女性要得到与男性平等竞争的机会。
女性在家庭领域的重要角色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分论坛也从和谐家庭建设角度,分析法律和公共政策对两性家庭角色和女性能动力的影响。
在民法典中,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起到重要作用。中国政法大学夏吟兰教授从法律层面对婚姻家庭制度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婚姻家庭编立法应考虑我国的立法传统和基本原则,兼顾当代国际发展趋势,重构婚姻家庭编的基本原则;应考虑非婚同居关系逐渐被公众接受、成为一种生活模式的现实,对此作出原则性规定,以保护当事人特别是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利;当认真对待我国社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实现法律公平正义作出理性制度安排。
与会嘉宾还聚焦妇女健康和无酬照料问题,揭示性别间健康差距的来源和照料对女性就业、长期发展以及婚育决策的影响。
北京大学教授郑晓瑛重点指出了中国女性健康发展水平面临的挑战,包括农村女性尤其是中国西部农村女性健康水平需要提高;全面两孩新政策下女性健康安全的长足保障方面仍需努力;老龄化背景下女性面临日趋严重的失能和残疾问题。郑教授还提出了解决这些挑战的建议,如促进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医疗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协作;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与健康保障;建构全方位、全领域、跨部门的妇女健康保障联动系统。
法国科学院发展研究所荣休教授雅克·查尔斯(Jacques Charmes)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在时间安排上的性别差异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时间安排性别差异,发现女性工作时间和无酬劳动时间总体上高于男性,虽然这一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平衡两性的时间安排在实践中还存在困难。
北京大学佟新教授从生育率与儿童照料方面入手,分析了低生育率背后的公共政策变迁。她分析了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家庭概念及其在妇女解放方面的意义,并指出改革开放之后,民办幼儿园导致育儿成本急剧增加,这对两性的家庭分工提出挑战,认为在私人领域变化这个大背景下,公共政策领域和公共抚育系统应出台对应政策措施,将男性引入照顾领域。
与会嘉宾还就性别研究现状和有关妇女/女性的学科建设问题做了经验分享和交流。北京大学陆杰华教授针对性别研究的人才培养问题,建议从本科生开始增强学生对性别议题的兴趣和关注度;台湾大学叶德兰教授介绍了台湾推动建设以女性为中心的城市的相关情况。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