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武汉市妇联组织的最美家庭游江滩公园,全家11口人聚集知音号前留影。
青年时的左志学和蔡振华
夫妻俩风雨同舟60年的纪念照 (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主人公说:
“我们是伴随着新中国发展成长起来的人民教师,亲眼见证了新中国教育发展的目标从规模配给转向质量提升,教育更加公平、优质和多样。这让我们更加坚信党的领导是国家的希望,坚信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让中国走向富强。”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强洪
■ 王金霞
前不久,家住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齐安大道凤凰里94号的蔡旭红一家围坐在一起,这个“华学大家庭”的成员共同商议全家人的主题教育议题。而这一制度,在这个家庭已经持续了41年。
成立“华学大家庭” 传承好家风
今年92岁的蔡振华是这个大家庭的首任“家长”,作为新中国的一名人民教师,1957年在人生黄金时期,他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受到开除公职、回乡劳动改造的错误处理。在武汉市新洲区邾城三中当老师的妻子左志学,认定了丈夫的人品和才华,在其回乡务农的20年里不离不弃,撑起了这个家。
88岁的左志学退休前一直耕耘在教学一线,亲身经历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发展的变迁。在长达40年的教学生涯中,左志学带班数次创下全班学生整体升学的奇迹,虽然受家庭成分影响,晋升评优几乎与自己绝缘,但她从未抱怨。“我可以忍受不公平的境遇,却不愿看到一名学生掉队。”老人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在我心中,学生的成人成才,远远胜过自己的得失。”
从40年前的几张白纸,到30年前的一口饭菜;从20年前的一套资料,到10年前的一季学费;从10年前的成百上千,到现在的短期和长期资助,蔡振华和左志学早已记不清帮助过多少学生,每每有学生来探望,老人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学生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就是对老师的最大奖赏。”左志学说。
1977年,蔡振华平反复职。20多年的磨难,让他和妻子悟出了真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这样的胸襟和能力面对真理,拨乱反正,从而更坚定了他们教书育人、为国教子的理想和信念。
结合当时家庭实际情况,夫妻二人明确了“重学位、轻职位”的家训,全家郑重举行了以“重视学习、追求知识”为主题的家庭会。家中自此成立了取二人姓名中的一字命名的“华学大家庭”,定期开会商讨家风建设、下一代教育等问题,至今41年不曾间断,并通过设立“华学大家庭教育基金”,奖励求学的子孙。
老人说,为人父母,教育好子女,使其成人成才,就是对国家对社会最大的贡献。父母不应把教育子女只当作家事、私事和小事,而应当作关系到国家成败兴亡的大事,都应把“为国教子”当做父母的重要责任。
四世同堂 三代园丁为国教子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在提干和上大学之间,次子蔡红生在母亲支持下毅然选择了继续读书,并于1979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生科院学习。
“赶上好时代”的蔡红生先后获得华中师范大学理学学士学位、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留校任教,并先后10次被借调到教育部思政司、社政司和人事司工作;1995年至1996年受教育部派遣赴美国内布拉斯州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进修高等教育管理专业;回国后又在母校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先后取得此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并获法学博士学位,担任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他承担了十多项国家和省级课题的研究,出版了《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等学术著作,主编和参编书籍10多部,其多篇研究报告被教育部和湖北省教育厅采用。如今,蔡红生担任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一职。
谈到自己的经历,蔡红生说,1977年恢复高考,炸响了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1998年高校扩招,更多的人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党的十八大以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双一流”、振兴本科教育……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表明了中国高等教育成效凸显。
从1978年52人启程赴美,到如今留学生已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连接世界的生力军,这一切让蔡红生深刻体会到,恢复高考是中国改革的先声,出国留学是中国开放的前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时代和国家的最强音,科教兴国逐步成了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
出生于20世纪四十年代末的长子蔡旭红受父亲牵连最多,但他始终难忘教书育人的初心。虽然后来在高校做行政管理工作,6年前从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纪委书记的职位上退休,如今年逾古稀的他仍然在湖北省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会担任要职,继续着自己的教育初心。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下一代又接过接力棒,延续父辈教书育人的愿望。
作为家庭中的第三代教师,蔡旭红的儿子蔡勤20世纪九十年代末从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在一所中学教书,后与妻子以优异成绩通过公招考进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让他们夫妻感受最深的是,伴随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总方针,国家通过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推进优质资源建设共享、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等系列提质工程的实施,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向世界一流挺进。
如今,已是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的蔡勤,多次被评为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今年9月,同为副教授的妻子还获得了学院授予的“教书育人十佳标兵”光荣称号。
谈到新中国教育的变迁,与新中国同龄的蔡旭红告诉记者,我亲身经历了国家教育的发展变革:从1986年以国家立法形式确立普及义务教育制度,教育公平第一次上升为国家意志;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1998年高校扩招,更多的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些制度保障,让我国教育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蔡家二、三代,先后出了一名博导,两位教授,两个博士,六个硕士,还有众多直系和旁系亲属考取本科院校,既有独立承担多项国家课题研究的“蔡二代”,也有公费留学美英的“蔡三代”新秀,而“蔡四代”如今也即将面临高考。
著书立说 三代育人
“父母常教育我们,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教’好自己。”蔡旭红说,这种终生学习、不懈奋斗的家训,代代相传。
集纳近40年家庭教育的实践与思考,由两位老人亲自执笔,“华学大家庭”撰写了《教育父母》读本,自费出版并免费送给已经和即将成为父母的年轻人。全书共30个章节,提出“四四家庭教育系列方案”:既四个不同年龄阶段,四个不同教育目标,四种不同教育内容,四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时还提出父母自身素质是提升家庭素质的前提,父母应从自身反思子女犯错的根源等。
活到老,学到老。如今,两位耄耋老人依然坚持不断学习,他们一起学习上网、玩微信、刷微博,上街买菜会用支付宝。每天坚持更新资讯,上至国家大政方针,小到区内地方新闻,从“公车改革”到“互联网+”、从“两学一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两位老人无不了然于心。
左志学说,我们是伴随着新中国发展成长起来的人民教师,亲眼见证了新中国教育发展的目标从规模配给转向质量提升,教育更加公平、优质和多样。这让我们更加坚信党的领导是国家的希望,坚信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让中国走向富强。
共同的信仰,让华学大家庭人有了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目标。在两位老人的言传身教下,华学大家庭四世同堂,三代从教,全家20人,有11人正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先后出了“2博8硕” ,副高以上职称7人,9名共产党员,并被武汉市文明办、市妇联和湖北省妇联评为“学习型家庭” “特色文明家庭”。
如今,父母年迈,长子蔡旭红担任起“华学大家庭”的“家长”,二弟蔡红生任“第一副家长”,三弟蔡爱龙为“第二副家长”,两位老人则是“高级顾问”。
在两位老人的影响下,全家人共同努力,先后资助了一百多名家庭困难的学生。这一百多人,如今有的学业有成,前途光明;有的不仅事业有成,还资助需要帮助的人回报社会;还有的成了蔡家的“亲戚”,常来常往。
记者手记
三尺讲台 坚守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说:“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正是怀揣着梦想,这个家三代园丁坚守讲台,谆谆教诲为他人筑梦,把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教育精神深深浸入到每个成员的心中;把和谐家庭建设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教书育人”“为国教子”成为这个家庭三代人坚守的那份执着,“播撒希望”成为这个家庭三代人的不懈追求。
“人要有信仰,才能有人生目标;心中有爱,才能爱自己爱他人。”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左志学老人反复强调的一句话。秉承着“重精神、轻物质;重学位、轻职位”这一家风,一家人逆境中坚贞不渝,顺境中宽以待人,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淡泊名利以及廉洁自律的坚守,一家三代用责任和信念将个人和家庭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将一腔浓浓的教育情怀,用心在这片沃土上深耕细作,见证着新中国教育的兴与盛,收获着人生的喜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