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的农用飞机在稻田上空作业。 关显昌/摄
友谊农场五分场浩大的机械化收割场景。徐宏宇/摄
从亘古荒原,到具备44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400亿斤商品粮保障能力的农业“大航母”, 70多年的岁月更迭,北大荒人用始终如一的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建成了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贾莹莹
秋日的三江大地稻穗金黄,随风摇曳,一派丰收景象!
一年前,就是在这片丰收的金黄稻浪里,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稻田,拿起一把稻穗,看稻粒、观成色,望着广袤无垠的稻田,深情地说:“这个地方看不够,以后有机会还要再来。”也是在这里,总书记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留下了“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等重要指示。
一年后的今天,丰收的原野又再次化作金色海洋,颗粒饱满的稻穗压弯了稻秆,在微风中展示着曼妙的身姿,传递着丰收的喜悦。
9月16日~9月22日,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随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组织的采访团,来到了北大荒这片神奇的沃土,领略我国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探寻北大荒精神的独特魅力。
从亘古荒原,到具备44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400亿斤商品粮保障能力的农业“大航母”;从三台火犁、手拉肩扛“战天斗地”的拓荒,到如今农业机械化率99.4%,科技转化率高达82%的世界领先水平,70多年的岁月更迭,北大荒人用始终如一的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建成了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坚定地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责任,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精准机械化创造高效农业
沿着总书记视察建三江的路线,记者一行来到了位于三江平原腹地的七星农场。在第六管理区的水稻地,一辆“小火车”吸引了记者们的眼球。种植户郭全玉一边演示他的田间轨道列车一边兴奋地说:“这个小火车可好用了,可代替人工运肥、运苗等作业,种再多的稻田也不怕工人短缺了”。
在农场种了30多年地的第一管理区种植户张景会,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同样有深刻的感受。他指着自家的稻田告诉记者,现在种管收都是大农机,灭虫是飞机航化,以前十几天的活,现在几个小时就干完了!“现在做农民可幸福了,每年只需要定期做做田间管理,其他的啥也不用操心。”
北大荒农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陆地大农机的使用,更在于农业航空技术的应用,让农业生产实现精准和高效。在佳木斯北大荒通用航空公司,记者看到,几十架刚刚执行完航化任务的大飞机威风凛凛地停泊在停机坪上。作为世界最大的通用航空公司之一,北大荒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现有飞机101架,承担着农业飞行和航空护林任务。
工作人员马汉一边介绍机型一边用数据为记者展示航空作业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变化。“我们的飞机可以从事农作物施肥、防虫等作业项目,不仅速度快而且作用精准,能让农作物平均每亩增产10%~20%。”马汉自豪地说,目前全垦区可供农业航空作业的农场已达到85个,农用机场水泥跑道75条,形成网络式作业基地群。
从手拉肩扛的开荒第一犁,到东方红54拖拉机的初步机械化,再到如今航空作业的大飞机,70多年间,垦区从“一穷二白”发展到如今高达99.4%的机械率,三代北大荒人从“不敢想”到“做得到”,成为中国现代农业机械化的见证者和受益者。
北大荒农机事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农业标准化的变革,垦区实现了良法和良种的结合,农机和农艺的结合。目前七星农场推广了侧深施肥技术,即通过侧深施肥设备的插秧机,将肥料精准投放到水稻的根部,这项技术可实现减肥10%,亩增产6%~8%,每年将为种植户增收5亿元。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在建三江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科研人员正忙着给即将成熟的水稻品种测量纯度。一毕业便来到园区工作的李光旭介绍说:“现在我们所做的工作是水稻的穗行提纯工作,选择成熟度高、水稻性状好的品种,为明年种子扩繁打下一个好的基础。”李光旭说。
今年入汛以来,建三江管理局各农场遭遇了罕见的洪涝灾害,导致农作物田间积水过度饱和,为此各农场科技园区的工作人员坚持每天踏查一次水稻生长情况,并记录在册,旨在用生长数据做技术支撑,将新的试验示范落实到田间地头,以保障最大限度降低内涝灾害对水稻生产进程的影响,真正让技术成果转化落地,服务于农。
始建于2004年的建三江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承担着现代农业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应用的主体责任,在转化水稻智能旱育壮秧、测深平衡施肥等方面取得多项新成果,累计转化面积100万亩,实现全场优质品种100%覆盖,新增粮食总产6.7亿斤,为农户增加效益近2亿元,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
走进建三江管局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指挥调度中心,只见巨大的液晶显示屏上大大小小十几幅画面同时闪烁,摄像头、传感器、小型气象站的实时监测数据通过这套大田种植物联网应用示范系统显示出来。管理局运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遥感(RS)“3S”技术,建立了国家首批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七星农场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工作人员介绍,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在手机和电脑上,实时查看每台联网农机的运行轨迹,速度、时间、插秧深度、地理坐标等都有最精确的显示。不仅如此,田地中的传感器等设备,还可以监测土壤微量元素、地温、水温水量、病虫害等情况,调度指挥中心能根据上传数据及时、科学地指导农户进行田间管理。“今年我们就根据监测到的数据减少了化肥中的钾含量。”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建三江管理局发展科技打造“智慧农业”先行区的脚步始终未曾停歇,今年,管理局又探索试验了“无人”耕作技术,无人航播试验面积将达到280亩。
从“种得好”跨越到“卖得好”
“每年只需1680元就可以成为‘农场主’,农场可以提供每个月10斤现磨米的配送服务。”在哈尔滨北大荒京东云仓,哈尔滨农垦北大荒创新创业管理有限公司营销部长朱元一向记者介绍北大荒集团新开发的一款创意营销产品。
他说,消费者可以通过远程视频观看到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还能在第一时间吃到现磨的优质大米、面粉和面条。这种网上认购模式不仅满足了客户的个性化要求,还让农户得到稳定的销路。去年哈尔滨闫家岗农场种植的2000亩农田,以这种方式营销,不仅种植户增收300万元,还打开了当地农产品在外阜的知名度。“我们现在已经开发了3万亩农田用于订单农业,包括2万亩水稻和1万亩麦田。”
北大荒集团目前已在京东、阿里、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开设了网上店铺,并自建了垂直电商平台“航母农庄商城”,粮油副食、肉蛋水产等产品在北大荒京东云仓打包,通过京东物流系统配送,每日可提供2000单的配送服务,从加工厂到客户家中只需7天。
如果说“云仓”的搭建缩短了农场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那么,另一个创新产品“鲜米小栈”则将北大荒的优质大米直接送到了消费者的家门口。
在北大荒创新创业大厦的鲜米自动售货机前,哈尔滨农垦北大荒创新创业管理公司负责人兰天义拿出手机对准支付屏幕上的二维码一扫,机器立刻开始运行,被磨好的新鲜大米在屏幕上一粒粒呈现,不到两分钟,柜中的稻谷就脱壳成了鲜米。
热乎乎的大米散发着浓郁的稻香,兰天义捧着新磨好的大米,为记者们讲述开发“鲜米小栈”的初衷。“以前大米在产地生产和加工后,需要通过多层级销售渠道,才能来到消费者的餐桌,通过这款机器,消费者可以在第一时间吃到来自原产地的新鲜大米。”兰天义介绍说,这款机器能够存放300斤稻谷,一次可以加工4斤大米,未来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将陆续在社区和商超投放1万台。
构建线上销售平台矩阵,具备高效一站式仓配能力,线上销售加线下体验,北大荒的产品形象、产地、品牌就此形成良性互动,“互联网+农业”的运营模式,让北大荒的产品从“种得好”跨越到“卖得好”。
昔日的北大荒,人迹罕至一片苍茫,如今的北大仓生机勃勃,成为“塞外鱼米之乡”,这里的每一颗稻粒都凝结着几代人的智慧;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垦荒者的汗水;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垦荒人奋斗精神的生动注脚。
72岁的北大荒,风华正茂,一代代北大荒人,在这片热土上谱写着现代化大农业的壮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