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10月12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家庭周刊 耄耋追梦人 永远跟党走 这一家人,携手为绿色塞罕坝守护平安 后备箱载满父母之爱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3.7参与评分人数:3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母在望火楼瞭望 儿子在森林扑火队备战——

这一家人,携手为绿色塞罕坝守护平安

赵福州一家人

赵福州陈秀玲夫妇在望火楼前

年轻时的赵福州陈秀玲夫妇和望火楼

主人公说:

“从一棵树到一片‘海’,塞罕坝56年来一次也没着过火。每天望着这郁郁葱葱、绵延无尽的绿色,我俩也觉得挺欣慰、有成就感!”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周丽婷

9月15日,赵福州和妻子陈秀玲,又上山了,开始他们又一轮的“瞭望”。海拔1800米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天桥梁山顶,有一座白色的小楼,楼顶上有一面猎猎迎风的红旗。这,就是夫妻二人最熟悉的“战场”——望火楼。

望火楼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眼睛”,赵福州和妻子陈秀玲就在这里,时时刻刻四下瞭望,警觉地“盯”着秋毫变化,守护百万亩林海的平安。

“1983至1988年第一次驻守望火楼,后来做了几年护林员,第二次驻守望火楼至今也15年了。” 赵福州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说。

而在林场总部,他们的儿子赵东杨正在一丝不苟地训练。“养兵一日,用兵一时”,森林扑火队员赵东杨,随时待命。赵东杨的妻子则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住在相距近100公里的围场县城,陪伴孩子们上学。

无论在山上山下,身处三地的一家人,心都倾注在这茫茫林海。“塞罕坝,是父辈艰辛创下的基业,是我们的家园。塞罕坝平安,我们平安!”

父辈们,真了不起!

1982年赵福州作为林场子女被安排到塞罕坝。说起父辈吃过的苦、流过的汗,不胜唏嘘。

20世纪60年代初,正是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但国家仍下定决心,在塞罕坝建一座大型国有林场,恢复植被,阻断风沙。1962年9月,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创业者,从全国18个省(市)集结上坝,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高寒沙地造林。

恶劣的生存环境,是创业者要攻克的第一道难关。由于缺乏在高寒地区造林的经验,头两年种下的2000多亩落叶松,成活率还不到8%。1964年4月的马蹄坑大会战,所有的人吃住在山上,大干两天两夜,在马蹄坑的山坡上都栽上了落叶松。20天后,树苗成活率达到了96.6%。

但塞罕坝可谓“命运多舛”,1977年10月遭遇雨凇灾害, 1980年夏天又遭百年不遇的大旱,但第一代务林人使命在肩,百折不挠,终于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2017年8月,赵福州去北京参加“学习宣传塞罕坝林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座谈会”。尽管每一位塞罕坝人,都能生动地讲述机械林场的奋斗故事,但那一刻,赵福州滚烫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再一次深受感动,觉得父辈们真了不起,大家的奋斗很有价值!”

防火责任大如天

塞罕坝,像一座坚实的屏障,挡住了南侵的漫天黄沙,但也因处于北风口上,防火形势异常严峻。于是,9个望火楼由此而生。

最初成为瞭望员,对于当时只有22岁的赵福州和比他小几岁的新婚妻子陈秀玲来说,无论从能力上还是情感上,只是一个肤浅的开始。而今,这份工作已经深深烙进夫妻俩的心灵深处。

虽然没住过窝棚,但第二代望火楼是间30平的小房子,赵福州说:“一个锅台连着炕,一台望远镜,一台手摇电话”。“没有水、没有电,一年也见不到个人影,就像与世隔绝。”陈秀玲说,“每年上山时,得带着好几个月的口粮和各种常用药,因为冬天一下雪走不出去啊!”

听风观“海”,看半天是风景,看一年真的是难熬的寂寥。5年、15年,两次驻守,夫妻俩在这山顶上“相依为命”,经历了好多事情。

最让这夫妻俩伤心的是1983年冬天,“大雪封山,饮用水送不上来,只能烧铁锅化雪水喝,我出去挑雪,怀孕7个多月的她弯腰清理水缸时,被水缸重重地咯倒了。场部获悉后,8个小伙子抄近道赶来救援,5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望火楼,把人送到县医院时已是次日凌晨1时,妻子的命保住了,但孩子夭折了。”

与风雪斗、与出没的狼斗、与孤独寂寞斗。没有午休,即使吃一顿饭,夫妻二人也要轮流着吃。就这样,年复一年,他们克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有时候想是不是下山找个别的活儿,但一寻思,还是陪他吧。”陈秀玲说。

“防火责任大如天,一把火可能会瞬间毁掉几十年的辛劳。因此,把林子看护好,责任重大啊!”赵福州说。

随着林场森林面积不断扩大,望火楼的条件也得到改善。现在五层的望火楼还安装了先进的自动化红外监控设备和通信设备。但“先进的设备,代替不了人!”赵福州站在窗前,拿着望远镜,踮起脚尖,一遍遍地“扫描”四周,之后拿起电话报告:“天桥梁望火楼,平安!” 白天每15分钟报告一次,老赵这20年该重复多少次!

夏季防雷火,秋冬春防人为火。几十年的瞭望,赵福州练就了“火眼金睛”,只瞄上一眼就能分辨出哪是流动的云,哪是燃烧的烟,并能准确指出危险点所在方位和山形地貌。

24小时保持临战状态

儿子赵东杨当兵转业回来加入林场刚成立的专业森林扑火队,至今也15个年头了。

因为父母常年山上值守,赵东杨说自己小时候就像个孤儿,一个人在山里和养的猫啊、猪啊玩儿。因为没有同伴,养成了不爱说话的性格。上学后,今天在奶奶家,明天又寄住在姨家,“我转了好几次学,三年级、四年级各上了两次。”

尽管这样,赵东杨这个“林三代”对塞罕坝还是有着深深的感情,“这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的后花园,守护好它是子子孙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森林扑火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每天,赵东杨和队友们除了学习消防知识、维护器械,必须坚持高强度的体能和技战术训练。他和队友每天背着25斤重的风力灭火机,爬千米的山。“有时在林子里捡个蘑菇,大家开玩笑说回去炖着吃了,可等下午返回营地,早已经累得瘫倒在地。”

防火期任务重,一般三个月回家一次,或遇上大雨、大雪,才能回去看看。妻子已习惯了,从怀孕检查到现在照顾孩子,基本上是一个人。

赵东杨说,林场专业扑火队7支专业扑火队伍,队员88名,24小时保持临战状态,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把防火当成一辈子最重要的事

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而老赵家却很难团聚。“基本上都是在山上,仅有几次是赶上1米多深的大雪才回去过的。”

大雪封山,火灾隐患降低,老赵可以回家,但如果雪量太小,天干物燥,防火弦儿绷得更紧。为了防火,山上过年,年货里没有酒、没有鞭炮。听着远处的炮声,夫妻俩无数次感觉“凄凉”。

2019年春节,赵福州在山上过,他给两个孙子发红包。小孙子没抢到,在地上打滚,赵福州把视频存储着,每看一次又乐又心酸。

据了解,几十年来,我国林业生态和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工造林和森林恢复性生长过程加速。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为1.955 亿公顷,森林蓄积量为137.2 亿立方米。国家林业局已编制印发了《全国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并组织编制“十三五”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国每年森林抚育任务在1.2亿亩以上。到2020年,北方地区要修复退化林分7050万亩,南方地区要改造低质低效林7950万亩。

可以说,塞罕坝为提升我国的森林生态质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接续奋斗55年,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使得在自然状态下,至少需要上百年才能修复的塞罕坝生态,重现盎然生机。如今,林场造林面积达到了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塞罕坝的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是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8倍。这里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能产生上百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每年释放的氧气可以供200万人呼吸一年。

令人欣喜的是,美丽高岭上的这片绿色,正在燕赵大地蔓延开来。近年来,河北省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开展大规模的国土绿化,全省每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都在500万亩以上,造林数量、质量均居全国前列。目前,全省有林地面积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了10多倍。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已经实现了土地沙化逆转。

2017年12月,塞罕坝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榜样”。

在电视上看到林场厂长在内的三代人共同登上领奖台,赵福州和陈秀玲也很激动,这份荣誉里无疑有他们一家人日夜守护的付出。“从一棵树到一片‘海’,塞罕坝56年来一次也没着过火。每天望着这郁郁葱葱、绵延无尽的绿色,我俩也觉得挺欣慰、有成就感!”陈秀玲说。

赵福州明年该退休了,言语间流露出热爱和不舍,“总部已经找我谈话了,让我带徒弟、培养瞭望员。这工作不好干,得耐得住寂寞,把心扎在这儿,把防火当成一辈子最重要的事儿来做。”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融进了每一位塞罕坝人的血液,赵福州说:“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记者手记

默默守护 代代相传

这个夏末秋初,我终于采访到了塞罕坝机械林场望火楼的瞭望员夫妻。

我到时他们还没有上山。在林场宣传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先到一个望火楼去探看了一番,山顶上呼呼的风像要把人吹跑。其实这个时节,不是最艰苦最难熬的,冬天,才是最考验人生存能力和意志的时候。

非常巧的是,林场安排的赵福州、陈秀玲夫妻,是我的先生在五年前的采访对象,最凛冽的时候,他曾真正体验过他们的工作环境:“即使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几平方米的小阁楼也会变成一个天然的大冰柜,四面墙壁和天花板都结着厚厚的冰,窗子根本无法打开,瞭望员赵福州手持木棍,奋力刮去窗玻璃上的冰层,拿起望远镜四处瞭望,之后下楼,通过电话向场部报告。”

5年、15年,在“与世隔绝”的艰苦环境下,夫妻俩20年驻守望火楼。他们讲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因为篇幅所限无法呈现,但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也让我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和其他8组望火楼的夫妻,相较于当年在荒漠上种树的父辈们,那份艰辛付出,那份忠于职守,一点儿也不逊色。他们无须言语,又把这份默默守护极其自然地传递给了自己的子女。

他们是千千万万对有着烟火味的平凡夫妻,但这极寒高岭却成就了他们独有的爱情故事,“陪你看日出、看风景,一起慢慢变老”。这份浪漫,既甜也涩。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