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炉的面包。 严平/摄
劳作中的歌曦和付凌(右)。 严平/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周玉林
■ 邓琼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歌曦和付凌的天然酵母窑烤面包——“木鱼面包店”终于营业了。面包店位于昆明最有调性的文化巷内,那是一个曲径通幽、闹中取静的地方。
九月的一个雨天,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弯弯绕绕走进夫妻俩的面包店,映入眼帘的是挂在老屋门上低调而充满设计感的“木鱼”。夫妻俩精心打造的这个空间,面积不大却功能齐全,处处充满趣味,步步是景,自然和手工完美交融,走进去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让时光成为“礼物”
两年前,歌曦、付凌夫妇在昆明近郊棋盘山下的三家村水库旁租了一个院子,花了半年时间自己装修,然后开了一家名为“木鱼”的店,砌了个土窑烤面包。
他们只卖四种面包:亚麻籽面包、全麦面包、黄油面包和史多伦圣诞面包;能提供的配菜也很有限:牛排、烤蔬菜、沙拉。当然,还有咖啡。
但烤制面包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追溯到久远的欧洲农庄,出自有数千年历史的古法土窑。那个土里土气的窑洞在店里的顾客——两个德国科学家指导下动工,花了3个月才完成。
“除了窑,好面包的另一要素是天然发酵。”夫妻俩以前是开咖啡店的,多年前,荷兰客人送给付凌一个自己做的面包,入口的那一刻,她清晰地体味到天然发酵与酵母粉的区别,“那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联想自己长期做面食的经验,她明白这就是工业化生产和自然手作的区别,也是好面包和一般面包的分水岭。因为歌曦非常喜欢吃这种面包,付凌决定一试。
于是,付凌就以葡萄干和苹果为酵基,亲手培养自己理想中的天然酵母。“做酵母的过程很简单,却需要大量时间,天气暖和时得到一罐酵母需要7天,到了秋冬时节,即使在昆明也得20天。”付凌向记者仔细讲述着,“面团的发酵期也很长,亚麻籽面包和全麦面包要24小时,黄油面包和史多伦17小时,经过低温发酵后还要进入容器二次发酵,整个制作过程历经11个环节才能进窑。”
不管怎样,经历N次失败的付凌终于做出了让人惊艳的古法面包。来自七八个国家的外国朋友品尝后都夸她做出了自己家乡的味道,记忆中好面包的味道,并鼓励夫妻俩开店,与更多的人分享。
从此,歌曦和付凌学会了等待——等待土窑慢慢升温,等待酵基渐渐生长,等待微生物产生的多样风味物质让面团膨胀,等待远道而来的挑剔的客人与天然食物相遇……等待中的夫妻捧着一杯黑咖啡,坐在吧台前晒太阳,“吹散牛”。
两个人看看花、看看云,然后,“老公,窑温280度,可以烤了!”“好嘞老婆,干活喽。”夫妻俩配合默契,动作干净利索。散落在院子各处的人们开始向土窑聚集,数着时间等待开窑。面包入窑前的工作漫长而寂寥,是常人不能忍受的枯燥。
曾经有不少文艺青年想跟付凌学做面包,但因为听说单是培养酵母就需要24小时住在店里观察和照顾而被吓跑了,更别说每天给土窑投柴加温就要四五个小时。
付凌却很享受,也许是深谙“珍贵的东西都需要时间来证明或者成全”。她喜欢看着精心照料的酵基慢慢变成酵母,喜欢一觉醒来面团的变化,喜欢面包出炉时客人们的欢呼;她喜欢一天里光线和云彩的千变万化,喜欢和志趣相投的客人聊天……她最喜欢的是和老公一起,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
遵从内心的“生意经”
“你们是做生意的,不知道这样做赚不了大钱吗?”“不知道用烤箱流水线生产省时省力效率高吗?”“不知道用酵母粉简单方便吗?”“不知道放若干添加剂防腐剂可以让面包香甜可口经久不坏吗?”遇到有人这样发问时,付凌就会抬眼看向对方,认真地回答:“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付凌和歌曦有一个共识:只卖自己认可的食物。所以在木鱼店,面包也好,咖啡也好,牛排也好,老挝啤酒也好,都是安全可靠的东西,就连做沙拉用的胡萝卜,都是自己种的。
做了几年,压力不是没有,诱惑也不少。
付凌告诉记者,双方四位家长意见各不相同。当医生的父母觉得孩子喜欢就好,“既然能养家糊口就由他们吧”;当教师的父母就很有意见,“每天只烤几十只面包,既然根本供不应求,为什么不能多雇几个人,怎么就没有做大做强的理想呢?”
闻风而至的各路亲友甚至陌生人,也会提出各种合作方案、投资计划,动员他们以健康生活概念做营销,创品牌开连锁,和“某某”一样遍布全市甚至全省。
但夫妻俩不为所动,很是满足当下的状态,“我们能养家糊口,能照顾好家人,过得很开心,不给别人添麻烦,这不挺好的嘛。”付凌笑嘻嘻地说。
因为水库保护计划,夫妻俩决定将店搬回昆明城里的文化巷,虽然小院的租期还有很长。有人问租期没到生意又好,为什么一定要搬,付凌就解释:“还是主动走吧。我们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很敏感,也很敬畏。虽然我和老公非常注意,也经常去湖边捡拾游客留下的垃圾,但我们带来的污染肯定不可避免,因为店里客人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