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鹏
近日,笔者参加了一个针对西部某地区的扶贫督察活动,实地感受到了脱贫攻坚的显著成效,当地群众经济收入明显提升,生产生活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过,笔者也发现,某些村子虽然基础设施改善了,但仍旧存在脏、乱、差,管理粗放无序等问题;一些贫困群众口袋里的钱多了,但仍存在散、懒、庸、等、靠、要的观念。这些现象表明,乡村治理尚有需要解决的问题,贫困地区的村民素质和村民教育问题需重点关注。
近些年的脱贫攻坚成就有目共睹,特别是在改变贫困群众物质生活、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昔日的贫困地区,群众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一条条扶贫路直接通到了家门口,一座座规划兴建的新村,与昔日破旧的土坯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群众就医、学生就学等方面的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等等。这些扶贫成就的取得无疑为2020年贫困地区群众实现脱贫、与全国人民同步迈入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如何巩固、提高这一来之不易的成绩,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振兴乡村,却还是一项需要真抓实干、加速推进的工作。
扶贫的目的不只是让贫困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让他们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也要让他们在精神上充实起来,让他们对生活的追求不止于物质的满足,使他们在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在精神面貌上也呈现出积极、焕然一新的变化与提升。如果仅仅是物质生活得到了提升,而精神追求和文明素质依旧原地踏步,不思改变,不思进取,譬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公共场合不注意形象、言谈欠文明,甚至污言秽语,这样的脱贫户,只能说脱了物质之贫,精神上还远未脱贫。
同样,一个家庭虽然经济收入提高了,但家里杂乱不堪;一个村子虽然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但环境还是和过去一样,到处脏乱差,异味扑鼻,这样的家庭和村子只能说脱去了表面的贫困,而没有从实质上脱贫,没有真正拔掉穷根。
所以,个人素质的提升、家庭面貌的改变、村庄社区整体面貌的美化,与物质上的脱贫同等重要,只有这两方面的同时改变与提升,个人、家庭、村庄才能谈得上真正的脱贫。
鉴于此,笔者以为,在下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的过程中,重点针对乡村治理和村民教育等问题开展工作刻不容缓,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加强村民教育、提升村民素质。只有脱贫攻坚和乡村治理、村民教育同步,脱贫成果才能有效巩固和进一步扩大,从而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