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在调整抽油机滑轨螺丝,准备更换皮带
28岁那年,她被破格聘为采油技师,32岁被聘为采油高级技师、大庆油田技能专家,35岁被聘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43岁成为黑龙江省首席技师。
2018年,大庆油田将有史以来第一个技术革新成果特等奖授予刘丽研发的“抽油机井口盘根盒”。
8年的时间,刘丽工作室从建立之初的两名采油工发展壮大到涵盖采油、集输等35个工种,拥有531名成员的创新团队,共研制革新成果1048项,获国家专利165项,被授予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称号。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陈姝
■ 肖滋奇
8月27日,在大庆油田采油二厂刘丽创新工作室,“掌门人”刘丽和几名骨干正讨论手头的一项革新成果。这个由废弃队部改造成的工作室是他们革新的“大本营”。
“虽然我在最普通的采油工岗位,但我会坚持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无论大小,都力求尽善尽美。在我看来,这种执着和专注就是对工匠精神的追求。”刘丽忙完才坐下与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聊起来。
今年45岁的刘丽是大庆油田采油二厂第六作业区采油48队的一名采油女工。参加工作26年来,她先后从事过采油、维修、洗井等工作,荣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技术能手、中国质量工匠,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9年5月4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大国工匠·匠心报国》播出了刘丽从一名采油女工成长为大国工匠的事迹。
一专多能的“岗位通”
1993年,刘丽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从技校毕业,被分配到油田的“老标杆”采油48队。当时,正赶上该队第一年誓夺金牌,刘丽刚到井组,便跟师傅、同事们一同起早贪黑地投入到设备维护、生产管理中。
工作中,加盘根、换皮带,一根皮带30多公斤重,男同志换都很吃力,19岁的刘丽就从这些最普通的活儿练起。手上的老茧越磨越厚,肩上的水泡消了又长。
领导看她学技术有股狠劲儿,就给她开“小灶”,培养历练她。刘丽几乎将队里所有岗位都实习过,成了一专多能的“岗位通”。工作后的第二年,刘丽就在厂技术大赛上夺得了十项全能亚军。
1997年,23岁的刘丽经过层层筛选,赢得了代表大庆油田参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技能比赛的机会。为了取得好成绩,除了完成教练规定的学习培训计划外,她还给自己加码加量,进行强化训练。
那段日子里,她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有时实在太累了,就在寝室走廊的地毯上躺一会儿。她的腰骨折过,严重时疼得直不起来。炎热的夏季,紧张的训练,使她的身体严重透支,但这并没有影响她的斗志。
熬过了两个多月的“魔鬼式训练”,比赛中,她克服“左撇子”带来的操作不便,背着35公斤重的皮带完成作业只用了15秒,这一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最终,刘丽取得了全国第三名的好成绩,被评为首届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技术能手。
回到岗位后,刘丽更加高标准、严要求地对待本职工作,不断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通过不懈的努力,28岁那年,她被破格聘为采油技师,32岁被聘为采油高级技师、大庆油田技能专家,35岁被聘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43岁成为黑龙江省首席技师。
斩获油田第一个技术革新成果特等奖
在刘丽心中,能让自己痴迷的舞台始终是井场,把活儿干得巧一点、快一点、好一点,为身边的同事解决难题是她干工作的动力和源泉。
2001年,她从事洗井工作时负责全队50多口油井的洗井工作。当时洗井所需工具又多又笨重,操作繁琐、不便携带。为了省劲儿,她反复琢磨,想出了把撬杠、管钳、扳手和螺丝刀等合为一体的办法,一件轻便实用的洗井组合工具应运而生。
这个不经意的第一次,让她收获了同事们的认可,感受到了革新的魅力。“我发现,只要做个有心人,多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生产中的‘疑难杂症’,就一定能感受到创造的快乐和工作的美好。”刘丽告诉记者。
2001年,聚驱开发后,刘丽发现聚驱抽油机光杆易腐蚀,盘根磨损严重,造成频繁漏油,井口都成了“油葫芦”。同事们一听说换盘根,个个都直皱眉头。“这盘根要是自己能出来就好了!” 刘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一天,她看到一支口红后,恍然大悟:这不就是好办法嘛!她立即买来一堆口红,一支支口红被她拆得七零八散,终于弄清了里面的结构,赶紧开始设计图纸、加工。
几天后,一个新型盘根盒安装到了井上。为了观察使用效果,刘丽白天围着井口转,夜里又拉着爱人陪着她,连续几天深一脚、浅一脚地摸黑跑到井上看。
结果有一天晚上他俩又到井上去看,还是漏油了。仔细查找原因,刘丽发现是密封圈磨损造成的漏油。为了找到适合的密封圈材质,她几乎跑遍了大庆的所有五金店,终于找到一种尼龙棒,自己进行加工、扣形制作,最终解决了漏油问题。
十几年来,刘丽先后对这一盘根盒完成了5次改进,户外更换时间从过去的40多分钟缩短为10分钟,盘根使用寿命也从1个月延长到6个月,还使每口井日节电达到11度。自推广以来,已创效上千万元。
2018年,大庆油田有史以来第一个技术革新成果特等奖授予刘丽研发的“抽油机井口盘根盒”。
“刘丽工作室”成立了
“我们不要一枝独秀,我们要百花齐放,我们需要的是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工人队伍。”刘丽始终认为,只有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播洒出去,发挥团队力量,实现资源共享,辐射和带动身边更多的同事共同提高、全员创效,才能让“工匠精神”在油田遍地开花。
2011年8月,以刘丽名字命名的“刘丽工作室”成立了,她不但是工作室的领头人,更有了一个新“战场”。工作室很快成为传匠心、育人才的平台,聚集了一批爱学技术的年轻人。
几年间,她倾其所学助力员工技能提升,累计培训学员15000多人(次),其中6人被聘为技能专家,63人被聘为高级技师、技师,125人被评为厂级以上技术能手。徒弟赵海涛在她的悉心培育下,蝉联两届大庆油田技术大赛冠军,并摘取了黑龙江省青年职工岗位技能竞赛的桂冠,被授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在刘丽工作室专家团队的帮助下,我们针对制约生产的重点难点问题搞研发,自主完成变压器升级改造42台,变压器油再生利旧7万多公斤,创效150多万元。”大庆油田采油二厂电力维修大队技师张福立兴奋地告诉记者。
如今,刘丽工作室已从建立之初的两名采油工发展壮大到涵盖采油、集输等35个工种,拥有531名成员的创新团队,共研制革新成果1048项,获国家专利165项,被授予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