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9月9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婚恋周刊 关注 相濡以沫,心中总有一片桃源 “多金暖男”“时尚美女”网恋背后陷阱多 火热的相亲别与爱情渐行渐远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火热的相亲别与爱情渐行渐远

■ 蔡敏

如今,相亲很火。熙攘的人群遍布各大城市公园的相亲角里,电视节目里连续播放着各式相亲真人秀,各地举办的相亲大会动辄上万人的规模,网络婚介做到了上市。相亲角、相亲大会、相亲文化节、相亲真人秀轮番上演,好不热闹。有人说,这就是独特的中国式相亲文化。

的确,相亲在中国是一种存在了几千年的婚俗。古时,婚姻是结两姓之好的大事,所以联姻的事是头等大事,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诗经》里说,“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得。”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婚姻制度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父母包办婚姻,棒打鸳鸯的代名词,男女之间盲婚盲嫁,难有幸福。

当代人对婚恋的选择更多元、更自主和两情相悦。相亲逐渐回归其本质,作为适婚者一种交友方式和手段,来弥补人际圈子的局限。然而,现在不少年轻人都患上了“厌相亲症”,认为相亲是两个陌生男女之间以功利为目的交往,带有商品交换的性质,相亲过程除了各种尴尬之外,就是被“品头论足”,无限制地刨根问底,毫无隐私可言。网络上发表的各种相亲记中几乎看不到什么愉悦的感受,很多人在面对相亲的时候喜欢各种作,有的是应付差事,有的是顽抗到底。相亲还普遍被认为是解决“老同志”“老大难”的事,认为来相亲的人都是被挑剩下的那一类等等。

不得不说,这些厌弃的情绪都与人们对相亲市场的种种诟病分不开。去年,作家侯虹斌在腾讯大家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年青人,别再去相亲角自取其辱》,说的是一个海归女博士在相亲角受到各种耻笑,联想到之前记者在相亲角暗访时整理出的《中国式相亲价目表》,总之,“一千零一遍地证实那些人的婚恋价值观有多么落后”“父母对你的婚姻的期待和你对自己的婚姻期待并不是一回事”。这样的观点和抵制相亲、控诉逼婚一起形成了一股潮流,影响青年人警惕婚姻本身,耻谈相亲,反感双亲的介入。其实,说句公道话,那些在相亲角烈日下奔走为子女找对象的老人没这么不堪。若干年前,我也曾去过北京的中山公园相亲角,老人们遇有合适的对象就互相记下联系方式,让子女间再联系,但恐怕,如今父母之命也只剩下参考价值了。

相亲角之外,那些热闹的相亲大会、相亲节、相亲真人秀不算亲民,多了商业的味道,前台在“作秀”,后台是婚庆产业的推广、品牌和地域的推广。恐怕真能成功牵手,走入婚姻殿堂的人寥寥可数,更多是让人领略一番华丽丽的相亲秀。就像那些婚恋相亲网站上发布的会员信息一样,虽然能看到照片、体貌、学历、收入、工作等信息,但给人的感觉一样是虚拟的,不真实,没能解决现实中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婚恋困境。

相亲,说到底还是两个人的事。不需要多大的场面、多少包装,只需要两个人静静地坐下来彼此增进了解,或一见钟情,或日久生情,因为有爱才能有情。其中,也可以有很多美好,像《花为媒》里的张五可与贾俊英在张家花园相亲后的念念不忘,像日剧《101次求婚》中年届四十的单身汉达郎与漂亮的大提琴手熏在第100次相亲中碰面,然后曲折的相知相爱。传统相亲没什么不好,公益红娘,相亲工作室,中国大爷、大妈们热心做媒都值得提倡。相比火热的相亲市场,多少繁华、多少喧闹仿佛都与爱情无关,还得多在“心”字上、“情”字上下功夫。如果事与愿违,真把相亲当成了生意做,让相亲者感受到更多对相亲的厌弃,使更多年轻人患上“厌相亲症”,警惕婚姻、远离婚姻,那才是相亲最大的不幸。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