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9月5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文化周刊 看点 何冀平:享受将文字加入生命的快感 珍惜音乐的每一个瞬间 非遗“二人转”如何焕发艺术“新生”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写作30余年,话剧、戏曲、电影、电视剧、音乐剧……涉猎过多种不同的艺术形态,创作出多部风靡一时经典之作,在不同的题材之间,何冀平总是能够自如地切换,越过地域与语境的羁绊,以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为那些作品涂染上不一样的颜色与光亮。

何冀平:享受将文字加入生命的快感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钟玲

“赤壁一战乾坤转,东风送我第一船。”

“让他知道,如今面对的是一个站起来的新中国!”

……

句句热血,幕幕豪情。在火光漫天的战争画面与平实生动的日常点滴不断的切换中,一段70年前的恢宏历史就这样穿越时光而来。即将于9月12日公映的电影《决胜时刻》,短短几分钟的预告片已让人心潮澎湃,热泪盈盈。在这部聚焦1949年初春的北京香山将一场特别的殊死决战再现银幕的电影中,以一支妙笔为那些历史人物赋予新的血肉与灵魂的是圈内公认的“金牌编剧”何冀平。

第一次创作重大历史题材的“主旋律影片”,这是自言已“写了一辈子,尝尽甘苦”的何冀平,又一次新的尝试。

回顾往昔,俱往矣。从17岁开始,走上写作之路的何冀平,如此算来,真的已经与文字纠缠了一生。

写戏,是命运的安排

沉静、温婉。

无论是青春年少时候,还是已过耳顺之年的今天,于网络流传的各种照片中,何冀平一如既往地都是这般柔和的模样,与她文字的波澜壮阔,截然相反。

她的笔下,缘何能写尽人间百味、命运沉浮与世事变迁?

完成自己的成名作时,她年纪尚轻,面对他人的这种疑问,她在书中以此回答:“我的沧桑,是从六岁开始的。我感谢这种沧桑:是它使我过早成熟;是它使我深沉不敢轻浮;是它使我在逆境中不曾倒下;是它使我知道人生不是索取而是给予;也是它,使我走上写戏这条不归路。”

孤独的童年,让她得以与契诃夫的小说和《红楼梦》相伴。

少女时期,她顺应时代的洪流离京,有了更广阔的写作天地。

20世纪60年代,她是陕北那片黄土地打麦场上劳作的“北京姑娘”。20世纪80年代,她是北京人艺剧本组唯一的女编剧。1989年移居香港后的30年间,她是游走于内地和香港之间与名导们合作甚欢的著名编剧何冀平。

她的名字,也许很多人都会感到陌生,但她作品的名字却部部“震耳欲聋”。

1988年,北京人艺的一部话剧《天下第一楼》轰动了京城,而后一直延续至今逾30年,演出近600场,至今仍是北京人艺与《茶馆》齐名的招牌戏。彼时,只有37岁的何冀平也因之声名鹊起。

自此后,无论身在何处,她一直执笔未再停歇。

每一部作品都是“战争”

初到香港人未识,她却有着令人“生畏”的勇气。

语言不通,节奏过快。用3年时间完成《天下第一楼》的何冀平,瞬间就融入香港的商业圈,受徐克邀约,她仅仅用40天就完成了在香港的第一个剧本。

徐克导演的《新龙门客栈》,她改变了香港武侠电影的过往味道,将青山绿水的江湖转至苍凉的孤烟大漠,让人耳目一新,除了打响自己在香江的名号,她也因此与徐克多次合作,从20世纪90年代的《黄飞鸿》到2011年的《龙门飞甲》,与之一起构筑徐氏的武侠世界与快意江湖。

许鞍华导演的《明月几时有》,她用大时代里烟火生活中小人物的悲与欢,书写抗日战争时期那些已经被遗忘的平民英雄的隐忍与伟大;姜文导演的《邪不压正》,她用被掩饰的浪漫与忧伤“复刻”旧京古都的风华;还有陈可辛执导的电影《投名状》、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楚留香》,无一不是当年的“爆款”作品……

而22年前,让她重提话剧之笔的《德龄与慈禧》,她又用一种全新的角度,从两个女人入手,通过一老一少、一中一西、一古一今的对比,描写刻画了一个与过往形象有别,孤独而寂寞、有着人情味道和常人欲望的慈禧。没落皇朝,她塑造的,是一个更真实、更客观的人物形象。由她编剧的这版话剧,在香港有着极高的知名度,演至今天,经久不衰。

……

从北京到陕北,从陕北到北京,再从北京到香港,截然不同的创作环境,让她觉得每一部作品都是一场“战争”。

但无论是世间小人物的市井生活,还是英雄们的武侠江湖,都没能难倒她:她能写出在生活重压下遍尝人间酸甜苦辣的酒楼掌柜卢孟实,也能写出策马江湖远的侠客周淮安;她能写出《德龄与慈禧》里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也能写出一间小小酒楼的悲欢离合……

而让她打赢战争的秘诀,除了人生的历练、命运的安排、天赋的使然,还有她对自己的严苛——为写话剧《天下第一楼》,力求剧中的人物和美食贴近生活,她在北京南城的小胡同里遍寻正宗挂炉烤鸭的传人,甚至还去考了二级厨师;为写电影《明月几时有》,她花了一年半的时间看了3米厚的资料以及各种影像、视频……

也是因此,写作30余年,话剧、戏曲、电影、电视剧、音乐剧……涉猎过多种不同的艺术形态,创作出多部风靡一时经典之作,在不同的题材之间,何冀平总是能够自如地切换,越过地域与语境的羁绊,以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为那些作品涂染上不一样的颜色与光亮。

那段真实的往事打动了我

久居香港,回归北上。近两年,何冀平又“辛勤”地与内地导演合作起来。尽管《决胜时刻》是她从未涉及过的题材,也有过一丝犹豫,但她还是接下了这部由黄建新监制导演的电影。她说,“是70年前那段真实的往事,深深地打动了我。”

任务重,时间紧,又遇到高龄母亲病重住院的“插曲”,但她奋笔疾书,如约完成。

与《建军大业》等电影在叙事上千差万别,由她操刀的剧本更着重在人物的塑造上——其打破了以往主旋律影片的一些常规,除了讴歌毛泽东的革命韬略和魄力,还通过他与身边人互动的平实点滴,挖掘、凸显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他并不为人知的情感世界。

“不是自赞,这电影拍得真的好!”一直跟班拍摄的何冀平在《决胜时刻》杀青后,与友人说。

四个月的时间研究数百万字的史实资料,梳理脉络和丰富细节,精心打磨剧本,一向低调的她,这一次真的很享受这种将文字加入生命的快感——影片《决胜时刻》中,每一声温润人心的独白都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与深情、期盼与希冀,每一幅或是温暖或是荡气回肠的画面都似从那厚重的历史记忆中走来。

“一部剧,不仅凝聚着角色主人公的人生,也映印着作者的命运,带给我荣辱穷通,理解到人生的给予和索取,规律和无常,感悟与苍凉。” 何冀平曾经这样写给自己,也写给他人。在创作剧本时,她无一例外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其中。

这一次,看似男人戏的《决胜时刻》,她就以自己的理解,从自己的角度为这部戏带来了不同的“果”。

曾经一时有过的“畏惧”,如今已消散成烟。

就在前几天,由何冀平编剧的话剧《德龄与慈禧》于9月11日至15日在保利剧院公演的演出正式开票后,创造了2秒即光的记录,以至于不得不应观众要求临时加演两场。即便如此,大麦网的官方微博下,仍有人不断四处求票。火爆的程度,令人讶异。

世事喧嚣,功成名遂的她依然故我。与她的面容一样平和的,是她那超然的心态。就像,她在自己文中如是说:“《天下第一楼》比我的名字响亮辉煌得多。它三十而立,至此,我心宁静。”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