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手段布展再现焦裕禄治理“三害”场景。 周韵曦/摄
焦裕禄事迹展览馆前的焦裕禄塑像。 周韵曦/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周韵曦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虽然焦裕禄已离开半个多世纪之久,经过与自然灾害不懈斗争,埋头苦干、奋力拼搏的兰考人民早已将这里改天换地。如今的兰考,故道为宝,大地兴旺,处处展示出田园美景和如花笑靥。
兰考奏响的是一曲生态和谐发展的主旋律,而最初的指挥正是焦裕禄。虽然只在兰考工作了短短不到两年时间,但他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改天换地的英雄壮歌,生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风范,以“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人们心中铸起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感召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和群众奋斗向前。
战天斗地治“三害”
兰考县葡萄架乡赵垛楼村是当年焦裕禄树立的“四面红旗”之一。今年76岁的赵振亚曾是大队老会计,也是村里曾在焦裕禄身边工作过为数不多的“老人”之一。
他还清楚记得20世纪60年代村里的真实境况:“地里啥都没有,一刮风睁不开眼,种的庄稼也都连根被刮出来。村里除了靠国家救济粮、救济款,就是村民逃荒要饭。”
“家里有只小鸡也会拿去换点红薯片、萝卜干。”提起苦难往事,今年71岁的老村主任程建民也依然会皱起眉头。
1962年,刚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煎熬的兰考县再受“三害”重创:上半年,兰考遭受168天大旱,风沙打死了20万亩春苗;下半年,倾盆大雨淹没了兰考30万亩秋粮;还有10万亩庄稼在盐碱地上枯死。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就在这极端困难情况下,当年12月,中共河南省委选派焦裕禄赴兰考担任县委书记。
面对兰考严重的灾荒景象,焦裕禄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
令赵垛楼村村民没想到的是,焦书记一来,便带领大家实现了“七季绝粮,一季翻身”,“最好的时候一口人一年能分200多斤麦子,村民们的干劲一下激发起来了。”
凭借这股子干劲,赵垛楼村也被焦裕禄树为全县抗击“三害”的红旗村。
如今的赵垛楼村,把干劲进一步延续和发扬,在脱贫致富的攻坚战中,成为焦裕禄精神发扬和传承的代表。
如今,全村年产优质哈密瓜840吨,村委会与农户链接,实现了哈密瓜从生产到销售的一体化经营,并通过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购买保险、统一种植、统一销售的帮扶措施,让贫困户零风险种瓜,让“输血功能”向“造血功能”转变。
传承焦裕禄精神
走进兰考县文化交流中心的焦裕禄事迹展览馆,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看到,一张张生动的历史图片,立体再现的焦裕禄治理“三害”场景布展,以及“十条工作方法”电子屏、“干部十不准”图示、办公桌和旧藤椅等展品,均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兰考人民当年的艰苦生活,深刻体会到焦裕禄访贫问苦、苦干实干,带领群众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奉献精神和公仆情怀。
在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工作20年来,张继焦深刻体会到焦裕禄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和威信。“村里经常有老人到焦书记墓前念叨:焦书记,俺想你了;有人受委屈了,也要到焦书记墓前倾诉一番。”
作为焦裕禄精神的传播者,张继焦始终记得,要报答共产党的恩情,报答焦裕禄的救命之恩。
2014年,兰考县宣布许河乡赵楼村为贫困村之后,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便与该村结成了帮扶对子。张继焦在这个属于革命老区的乡镇,担任6个扶贫工作队的总队长。他说他不仅要做焦裕禄精神的宣传者,还要做焦裕禄精神的践行者。
两年多的扶贫工作中,焦裕禄同志纪念馆数次拨付资金,张继焦也自掏腰包拿出一年工资,给老百姓修路、打井、修桥、安装路灯,发展农民种植业养殖业,成立农民合作社,“咱做到了没喝群众一口水,没给村委添一块钱的负担。”他自豪地说。
“焦裕禄同志是咱们共产党员的楷模。如今,时代不一样,但精神不能丢。”张继焦始终坚信,“不管是现在说起他,还是将来说起他,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巧媳妇”唱响“富民曲”
2017年3月27日,兰考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率先脱贫“摘帽”,这其中也凝聚着42万兰考妇女的巾帼力量。
作为全县妇女的娘家人,近年来,兰考县妇联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带领全县贫困妇女致富兴家,重点推进实施“巧媳妇”工程。截至2019年6月,全县共改造、新建“巧媳妇”就业点126个,促进5500余人实现就业。
1963年,焦裕禄以大规模栽种泡桐的“扎针”法有效治理了兰考全县的风沙灾害,其中他亲自栽下的那棵泡桐,被兰考人民视作焦裕禄的根与魂,亲切地称为“焦桐”。
如今,蔚然成林的泡桐成了河南的特色产业,成为兰考县人民的“绿色银行”。
20世纪80年代,一位上海乐器师傅偶然发现,兰考的泡桐木材是制作乐器音板的上好材料。于是,兰考县便鼓励村民用泡桐木材制作乐器。如今,全县有民族乐器企业219家,年产值达17.8亿元。其中以堌阳镇徐场村最为知名,乐器制造产业年产值高达1.2亿元。
一双双勤劳致富手,谱写出新时代兰考致富歌。一首首“富民曲”,激励着兰考人民继续迈向全面小康的新征程。
记者手记
焦裕禄同志生前曾想写一篇题为“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文章。踏上兰考这片土地,记者切实感受到兰考儿女的乐观、豪情与干劲:
在红庙镇“巧媳妇”工程就业点,工程点负责人、农村无职党员孔令贤开办的服装厂里,20多位留守妇女在缝纫机前穿针引线,靠勤劳致富。孔令贤动情地发下誓愿:“我要领着村里的姐妹们脱贫致富奔小康,让她们在家门口也能就业创业,用挣到的钱为家里做一点贡献,实现她们人生的价值。”
在她们心中,都抱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脱贫只是过程,小康才是目的。
/ 对 话 /
焦裕禄精神永放光芒
——对话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副馆长张继焦
记者:进入新时代,大家是如何学习和继承焦裕禄精神的?
张继焦:我在纪念馆工作了20年,看到全国各地来参观学习焦裕禄精神的人越来越多。去年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360多万人。最多的一天,排队的群众从焦裕禄陵园一直排到了纪念碑。
记者:在你看来,如何做一名焦裕禄那样的好党员、好干部?
张继焦:自己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后,我常这样想,党像一座大山,我就要做一粒沙砾,堆积起大山的脊梁;党像一片大海,我就要用自己辛勤的汗水,以点滴之势助推大海的波澜;党像父母,我更要像关爱自己的父母一样,敬畏党,爱护党。
记者:你认为,进入新时代,如何让焦裕禄精神永葆活力,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张继焦:伟大的事业呼唤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50多年来,焦裕禄精神给咱们党和国家、社会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力量。愿全国的共产党员、领导干部都能像焦裕禄同志那样,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更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愿焦裕禄精神在新时代永放光芒,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 背景介绍 /
1922年,焦裕禄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北崮山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期曾被日寇抓去做苦工,给地主打长工,饱受旧社会苦难。194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2年,焦裕禄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在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的极端困难时期,率领干部、群众除“三害”,使得兰考县的“内涝、风沙、盐碱”得到有效治理。1964年,焦裕禄因肝癌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