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9月2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婚恋周刊 关注 一半为爱情,一半为理想 再婚老人:财产的事得说清 “95后”超九成受访男生接受姐弟恋 网上“恋人忠诚度测试”火热引质疑 相亲平台消费陷阱多 维权举证难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个“90后”乡村教师的浪漫:

一半为爱情,一半为理想

今年的七夕,李胜鹏和曹妙华是在乡村教师赋能营度过的。

5年前,李胜鹏和曹妙华这两个“90后”先后走进了熊家铺中心小学,一个做语文老师,一个做英语老师。在这里,他们组成了小家,孕育了小生命,也是在这里,他们用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执着守护着留守孩子们的家园。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蔡敏

位于大别山麓的湖北麻城是老革命根据地。美丽的龟山风景区脚下坐落着熊家铺中心小学,校门外,一条蜿蜒的盘山公路通往景区,每年杜鹃花盛开的时节,花开得漫山遍野,甚是美丽。李胜鹏和曹妙华,两个“90后”,5年前,他们先后走进了这所山区的中心小学,一个做语文老师,一个做英语老师,在这里他们组成了小家,孕育了小生命,也是在这里,他们用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执着守护着留守孩子们的家园。

抛却繁华 回归乡土

像所有的“90后”一样,李胜鹏和曹妙华都曾憧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大学毕业后他们纷纷离开家乡,在都市闯荡。学习英语专业的曹妙华来到厦门找到一份外贸跟单的工作,“那段时间总是一个人对着电脑,感觉这个城市的繁华与我没什么关系”。学习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李胜鹏则辗转在福州、深圳等地实习,“流水线上的工作让我找不到内心的归属感。在陌生的城市里,我总是感觉身体和心里都特别累”,但即使这样,李胜鹏身边的同学几乎都留在了城市里,只有他遵从了内心的声音,毅然回到了家乡。

就像命中注定一般,2013年、2014年两个年轻人先后参加了湖北省农村“新机制教师”的考试,这是他们的交集。农村“新机制教师”考试是湖北省从2012年开始实施的,为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去,充实乡村师资队伍,扎根基层、长期从教。在顺利成为“新机制教师”之后,李胜鹏和曹妙华又走进了同一所学校——麻城市龟山镇熊家铺中心小学。“这所小学的孩子80%是留守儿童,三至六年级的孩子全部住校。”曹妙华说,“有次她让学生们用‘要是’造句,一年级的学生这样说‘要是我的爸爸过年能回来该多好啊!要是妈妈生病了该多好啊!’”说到这儿,她有些动情,因为留守儿童只有过年才能和亲人团聚,他们甚至希望妈妈生病了,这样她才会回到家中。在两个“90后”年轻人的心中有一种柔软被孩子们如此纯真的语言打动了,他们坚定地希望能为学生带来改变,让留守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他们喜欢这份乡村教师的工作,安于这里的平静,甚至有些艰苦的生活,“有学生在学校才有生气,学生走了,一切都空荡荡的”。

爱情在相守中生长

慢慢地,李胜鹏发现自己暗恋上了这个小鸟依人、安静、漂亮的女同事。“下课了,教室里一个人也没有,我还是会站在教室门口静静地端详她在黑板上留下的板书。”“那时她总喜欢穿一件蓝色的套头短袖,我总是不由自主地看着她,当她发现时,又迅速把目光移开。”“我每天都站在操场的栏杆旁守候一个身影的出现,等待她穿过操场走回房间那几分钟。”单相思的日子就这样在期待与甜蜜中划过。

终于,李胜鹏鼓起了勇气向姑娘表白。虽然已经过去数年,他仍然清晰地记得那一天的每一个细节,“那天我穿上了自己最帅气的衣服,一起前往遗爱湖的路上我主动牵了她的手。我觉得表白要有仪式感,所以选择了一家西餐厅,座位选在二楼,那儿的灯光很浪漫……”但是不解风情的曹妙华却拒绝了他,即使是拒绝,曹妙华心里还是有些感动,“我觉得自己微不足道,但在他那里却很重要。”就这样,她开始留意这个小伙子——

他出身农村,家里很穷,大学期间,他一直勤工俭学,拿了不少奖学金,助学贷款也都靠自己还,他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同事们夜里去找他聊天,房间有灯,人却不在,后来在办公室里发现他还在挑灯批改试卷;学校里要进行广播体操比赛,12月份的天气已经很冷了,他还带着学生们一遍遍地练习……

曹妙华的心就这样被一点点动摇了。2015年5月,他们举行了婚礼。婚后的生活,很现实,但他们甘之如饴。一周五天都要住在教工宿舍里,用水要到教学楼去提,不能洗澡,去公共厕所要走很远。儿子很快出生了,曹妙华的母亲带着小外孙和他们挤在一起生活了三年。去年,孩子三岁,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老人只能把孩子带回县城生活,母子周末才能见上一面。想想这些,曹妙华的眼圈湿润了,她总觉得亏欠孩子的太多。

乡村的希望在教育

教师短缺一直是困扰乡村教育发展的痛点。位置更偏远、办学条件更艰苦的磨子山小学全校共有7名教师,55名学生,学生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由于教师年龄老化,那里亟须补充师资力量。听到这个消息后,2018年,李胜鹏和曹妙华夫妻向组织申请自愿前往磨子山小学支教。曹妙华说,支教点在深山里,夫妻两个住的是教室,中间用隔板隔开,另一边是柴房,厕所是旱厕。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工作、生活了一整年。有两件事让曹妙华一直记忆深刻,她说,有一次她在读报纸,几个四年级的孩子很好奇,都跑过来看报纸到底是什么,“孩子们也从来没有见过莲蓬。实话说,看到这样的情形内心是一种酸楚,真是心疼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临别时,我把报纸留给他们做纪念。不过,要买两个莲蓬送给他们的愿望没法实现了,因为那时还没到暑假,莲蓬没有成熟。”

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有差距,生活的车轮虽然负重前行,但两个年轻人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他们相信,“未来一切都可以改变”。

李胜鹏说,现在好了,中心小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老师的公寓楼建起来了,学生的宿舍改善了,厕所建进了大楼里,操场实现了硬化,不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有了跑道、羽毛球场、篮球场,孩子们可以撒着欢儿地上体育课。

“教室里也装上了电子白板,可以在线使用,学生们上课有了更直观的手段,可以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为孩子们打开了通往更广阔世界的一扇窗。”曹妙华如数家珍地说,“今年六一儿童节,学校第一次搭建起舞台,办了一场文艺汇演。”

为了改善寄宿学生离家的心理焦虑问题,学校还引进了歌路营基金会“新一千零一夜”睡前故事的项目,每晚睡前都会播放一个故事,起床播放一首音乐,陪伴孩子们度过那些离家寄宿有些孤单的日子。

是的,这两个年轻人坚守着的乡村教育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改变。未来对于这对小夫妻来说,脑海中还有另一番乡村小学的图景。他们希望把图书馆建得更大,让孩子们坐在里面读书;他们希望学校也能拥有自己的社交平台、公众号、网站,这样就可以有更多人了解这所名叫熊家铺中心小学的学校;他们更希望自己能像身边的老教师曾令安那样,“做一个纯粹的人,每天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板书书写得清楚漂亮,不抱怨,不计较,像老黄牛一样。”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