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校,园外、校外生活,构成了3岁以上儿童家外生活的全部。孩子们的园外、校外生活怎么度过?生活的内容是否充实、丰富?家长的陪伴和亲子交流是否到位……这些都将影响孩子的校外生活质量和他们未来的发展。
近日,中国儿童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联合发布《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儿童校外生活状况》,从儿童的校外生活时间利用、课外班参与、日常作息时间、假期校外生活、校外生活评价五个方面分析其基本状况、影响因素和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以期为儿童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保障。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陈若葵
《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儿童校外生活状况》(以下简称《报告》)日前由中国儿童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联合发布,这是第二本儿童蓝皮书。该《报告》由总报告、调查篇、专题篇、案例篇组成。调查篇以全国10个城市和农村的14874名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阶段3~15岁儿童(或家长)的问卷调查为基础,从儿童的校外生活时间利用、课外班参与、日常作息时间、假期校外生活、校外生活评价五个方面分析其基本状况、影响因素和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妈妈是照料孩子的主角
在儿童的校外生活中,家长的照料状况如何?《报告》显示,在日常照料方面,家长陪同的比例为73.13%。以儿童上下学为例,接送儿童的主要是父母,妈妈占比最高,为35.76%,爸爸位居第二,占比20.18%,祖辈比例为17.19%。
分学段比较发现:家长接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比例为96.41%,其中妈妈占47.33%;接送小学二、四年级儿童的比例为85.69%,妈妈占比42.82%;小学六年级学生和初中生自己上学的比例分别达到24.8%和46.85%。
数据说明,随着儿童年龄的上升、心智的成熟,家长逐渐放手;同时,也表明妈妈在儿童养育过程中承担重要角色。
家长陪孩子时长受多种因素影响
数据显示,认为自己陪伴孩子时间较多的父亲占48.9%,母亲占69.8%;认为自己与孩子交流时间较多的父亲占54.1%,母亲占75.5%。由此可见,母亲对孩子投入的时间更多。
分析还发现,父母陪伴独生子女、与之交流的时间均显著多于非独生子女;优质学校家长陪伴孩子、与之交流的时间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家长;城市家长陪伴和与孩子交流的时间显著高于农村家长;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家长在校外生活中陪伴孩子、与孩子进行交流的时间也越多,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
六成儿童上课外班 初中生作业最多
《报告》显示,课外班已成为儿童校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六成儿童参与课外班,上学日五天参与课外班的累计时间为3.4小时,周末两天参与课外班的累计时间为3.2小时。每个儿童平均每年课外班的花费为9211元,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为12.84%。
应试教育对儿童参与课外班目的有较大影响,44.39%的儿童或家长提到参与课外班是为了“提高成绩”,32.83%为了“掌握知识”、21%为了“掌握学习方法”、17.81%为了“培养学习习惯”等。
《报告》显示,随着儿童年级的升高,课业负担加重。在上学日,做作业占据了儿童最多的校外生活时间,日均87.85分钟。其中,四年级儿童的学校作业达到60.51分钟;初中生做作业时间最长,占时123.96分钟,自由玩耍时间最少。
家长重视校外生活 母亲参与度高
对于儿童的校外生活,85.4%的父亲和90.7%的母亲表示很重视,这种来自父、母的重视程度差异,在儿童的各个学段都表现出一致性。同时,家长对儿童校外生活的关注,又在不同家长身上呈现出差异,如独生子女家长、幼儿家长、优质学校家长、城市家长、非外出务工家长、高收入家庭等更加重视儿童的校外生活。
研究发现, 关于儿童校外生活的目的,家长最看重的前三项是学业成绩、身体健康和同伴交往;而对儿童校外生活的内容,家长最看重的前三项是做作业、阅读和体育锻炼。
家长对儿童校外生活的重视程度也受到其文化程度和职业类型的影响。家长文化程度越高,对儿童校外生活的重视程度也越高。分析发现,小学和初中文化的家长对儿童校外生活的重视程度显著较低;具有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家长,都对儿童校外生活比较重视,但这三者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异。而家长身为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等,对儿童校外生活的重视程度,高于从事农、林、牧、渔、水利、运输等有关人员及无固定职业者。
《报告》分析发现,90%以上的家长认为,校外生活对孩子的成长很有价值;95%以上的家长、89.5%的儿童认为校外生活有效提高了儿童人际沟通交流方面的能力。其中,城市家长、男孩家长、独生子女家长、非外出务工家长、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的家长认为,校外生活对儿童成长的价值和意义更大。
高收入家庭儿童阅读、旅游多
调查发现,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校外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儿童在阅读和自己玩耍方面的时长增加;低收入家庭儿童在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和家庭劳动时间上比中高收入家庭儿童多。
在日常照料方面,家庭收入越高,儿童由父母和祖(外)父母照料的比例越高。而在假期生活方面,家庭收入越高,儿童走亲访友和外出旅游的比例越高,如在暑假,从最低收入25%家庭、中间收入家庭到最高收入的25%家庭,儿童走亲访友的参与率分别为71.65%、80.02%和82.57%。与之相比,暑假按照家庭收入由低到高的外出旅游参与比例分别为45.56%、61.42%和77.55%。
留守儿童睡得多 流动儿童条件好
是否与父母一起生活,对儿童校外生活状况也产生明显的影响。《报告》显示,无论是在上学日还是周末,留守儿童的晚上睡觉时间早于非留守儿童,实际到校时间晚于非留守儿童,室外活动时间平均每天高于非留守儿童。这可能是因为留守儿童多在农村,课业压力不重,加之缺少父母陪伴,看护他们的老人习惯早睡,倾向孩子在外面玩,因而留守儿童睡眠和室外活动时间相对充裕。
调查发现,接受课外教育的留守儿童为45.28%,流动儿童为54.84%。如果单从课外教育的参与率来看,流动儿童比留守儿童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条件。因此,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上应当鼓励、支持外出务工的父母带子女进城。
儿童校外生活质量有待提升
儿童校外生活状况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也面临一些挑战。《报告》显示,儿童使用电子产品游戏休闲时间较长,在上学日平均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为43.24分钟。其中,利用电子产品学习的时间为13.90分钟;儿童周末平均使用电子产品96.27分钟。值得注意的是,乡镇农村儿童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明显高于城市儿童。《报告》还显示,儿童校外生活质量在城乡、家庭收入水平、学校类型等因素上存在差异。简而言之,优势家庭儿童的校外生活更丰富,弱势家庭儿童的校外生活更单一。
家长观念对儿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发现,家长越重视儿童的潜能、以儿童为中心,儿童在阅读、自己玩耍、体育锻炼、周末外出的时间会越长,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社交技能、抗逆力、学习成绩也越好。
因此,研究人员建议,政府要加快推进教育公平,缩小儿童校外生活质量差异;社会要挖掘校外生活教育价值,丰富儿童校外生活资源;家庭要倡导科学家庭教育观,引导儿童健康校外生活;学校要科学减负,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儿童校外生活的格局,为儿童的健康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