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高丽
□ 朱芸
近日,《自然·医学》发文称,一团队公布基于1.5万名癌症患者的4万余张数字化病理切片的新AI系统,对前列腺癌、基底细胞癌和腋窝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的测试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0.98。
据研究者估计,如果该系统投入临床使用,在保证100%灵敏度的条件下,能够减少病理医生65%~75%的无谓读片工作,大大加速诊疗进程。值得关注的是,该系统在训练过程中使用的是来自常规病理报告的数据,并未经过事先处理,也不需病理专家对切片手动标注,因而可以纳入前所未有的庞大数据,对临床上形态多样的肿瘤病理也有了更高的识别度。
8月16日,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据首届主任委员、天津市肿瘤医院副院长徐波介绍,人工智能技术在肿瘤临床诊治的各个层面都正在起步,主要应用于肿瘤流行病学和基因组学等大数据分析、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针对肿瘤影像学和病理学数据的辅助诊断系统和预后预测模型的建立、智能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和新药智能筛选平台的建设等方面。
徐波表示,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的基因组学信息进行分析,可以为医生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准确地对病症、疗效进行判断,减少药物研发的周期,是恶性肿瘤得以做到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前提和基础,未来也将为肿瘤患者带来更为丰富有效的临床方案。
人工智能在恶性肿瘤的精确诊断上具有较大应用前景,可以通过深度学习等方法完成对肿瘤影像学数据的图像分割、目标检测和分类等工作;对大量数字化信息的挖掘,并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相关联,将有助于临床医生更精准地完成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乳腺癌就是目前与人工智能相结合获益较多的疾病。人工智能已经在乳腺癌的良恶性判定、HER2检测、分子分型、效果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通过人工智能对海量的基因组学信息进行技术分析,也可以为医生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准确地对病症、疗效进行判断,是乳腺癌得以做到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前提和基础,未来也将为乳腺癌患者带来更为丰富有效的临床方案。
徐波表示,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还需要依赖临床大数据中心、各肿瘤领域专家,开展多中心研究和临床试验,为人工智能的参数设定和有效性提供支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