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银行内部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丁秀伟
■ 朱丽叶
《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2019》报告指出,2018年,全球面临食物不足困境的人口数量达到约8.22亿。在中国约有1.34亿人正在遭受食物不足的困扰。
一方面,全球依然面临着食物缺乏的危机,而另一方面,食物浪费在极大消耗着人们的口粮。食物浪费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当前,全球每年约有13亿吨食物被浪费,价值达上万亿美元,而临期食品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对此,绿洲食物银行通过向生产和流通渠道募集即将被浪费的食物,搭建起食物浪费和食物不足间的桥梁,为社区低收入弱势家庭提供食物补充,同时减少了由食物浪费带来的环境问题。
中国内地第一家食物银行
绿洲公益成立于2004年,始终关注生态环境和城市绿色发展问题。绿洲食物银行是上海绿洲公益发展中心旗下的公益项目,是中国内地第一家食物银行,也是唯一一家加入全球食物银行网络的食物银行。
“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城市食物浪费的现象,搜集相关资料后得到的数据让我惊诧万分,食物浪费的严重程度超乎我的想象。”绿洲公益创始人李冰说,针对这种情况,绿洲公益开始探索解决食物浪费的办法,并于2015年,发起了食物银行项目。食物银行把可能会被浪费的食物收集起来,分发给社区有需求的人,不仅能够帮助贫困家庭,捐赠企业也能够节约处理余量食物的成本,减少生产、消费环节的大批量浪费现象。
“目前,食物的主要来源是生产和流通渠道内即将被浪费的食物。”李冰说,出于安全考虑,也兼顾检查成本,目前暂不接受个人捐赠食物。食物主要从企业募集,有一些固定合作的企业会定期捐赠临保/临期食物。
食物拥有严格的安全风控
食物银行里的食物拥有严格的安全风控管理。“我们会与当地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联系并获得支持,建立在线食品安全管控导师团队;建立捐赠问责机制和受益人满意度反馈机制;参考国外食物银行的风控体系,探索以购买保险的方式减少风险,并在从食物的接收到分发的一系列进程中进行品控;建立标准化的运营模式,强调时间因素,注重受益人签收确认,建立在线可追溯的食物管理系统,明确食物来源和去向。”李冰说。
“物流费用的不足是食物银行拯救余量食物的瓶颈,我们曾经看着1万箱红糖直接被处理掉、2吨的饮料被直接倒掉……”李冰说,由于物流费用过高,偏远山区的那些对食物有迫切需求的人暂时无法成为食物银行受益者。此外,还有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问题。根据我国规定,过了保质期的食物就不能食用,而在其他许多国家采用的则是“最佳赏味期”原则,过了最佳赏味期不能再销售,但依然能食用,尤其是罐头食品、饼干等干货。在国外,“食物银行”被大量使用,因此他们必须加快食物运转以减少浪费。
“最美食物包”传递温暖
特殊困境儿童家庭、低保、残障人群等都是绿洲食物银行的主要受益对象。在浦西长寿街道普雄社区型食物银行,每天早上八点半,会有几十位老人准时排队领取食物。除了自助领取,绿洲食物银行也会联合当地居委会每年筛选50户困难家庭,采取定向分发价值120元的“最美食物包”。
73岁的张阿姨在两年前不幸患癌,手术、化疗、放疗,花去了她所有的积蓄,只能靠低保生活,经济十分拮据。张阿姨通过居委会申请到了“最美食物包”,此后每个月都会收到生活必备的食物支持,食物包不仅缓解了张阿姨的经济困境,还为她提供了心灵的支撑。“在我人生最困难的时候,还有人关心我,让我的心情好了很多,心态比以前要平和许多。”张阿姨说。
为了让食品更加安全、保鲜,帮助更广泛的群体,绿洲食物银行推出了“分享冰箱”。“我们有效利用社区周边的酒店、超市、餐馆余量食物资源,以‘分享冰箱’为载体,让食物资源在地区1.5公里之内,找到受益人,把食物尽快分发掉。”李冰说,每一台冰箱就是一个小型的食物银行。
对于社区食物银行以及授权分发点的设置,绿洲公益有着严格的审核标准。“我们首先会进行调研,去看看其所在地区是否真的存在需要帮助的人群,他们是否认同我们的理念。之后,我们会去考察当地的志愿者资源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李冰说,目前,除上海外,绿洲公益还在北京、深圳、成都、青岛、乌鲁木齐等城市展开合作。今年6月,在好公益平台的牵线搭桥下,食物银行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当地社会组织成功对接,让中国又多了一个“有温度”的食物银行分发点。
经过5年探索、发展,绿洲食物银行已经初步构建了上海食物银行网络和外地食物授权分发点的模式,并摸索出了一套中国本土化的首套食物银行运作标准体系。
截至目前,已经有170余家非营利机构、社区、学校等成为绿洲食物银行授权分发点,3万多名志愿者参与了余量食物的分发分拣和食物派发,成功分发了523吨即将被浪费的食物,价值3169.1万元,76.5万人次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