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伞的自画像》
《眼镜-汽车肖像》
主持人:李黎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2019年4月6日至8月11日,为纪念奥地利艺术家玛丽亚·拉斯尼克(Maria Lassnig,1919年~2014)诞辰100周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隆重推出了一个名为“存在的方式”的大型回顾展,展出了200多件拉斯尼克不同时期的作品。
作为一位长寿的艺术家,拉斯尼克的创作生涯超过了70年,她亲历并参与了20世纪下半叶的许多艺术活动,成为其所处时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尤以“身体意识绘画”而闻名,她以自己身体的感知作为探索世界的起点,运用“身体感受”,由内而外,表达身体与她自身以及与世间万物之间的关系,其所涉猎的主题极为广泛,通过身体内部感受到的微妙变化,以扭曲或夸张的形式在作品中予以呈现。
拉斯尼克1941年~1944年就读于维也纳美术学院。20世纪50年代初,拉斯尼克与她当时的恋人阿尔努夫·莱纳一起前往巴黎,结识了一批从事超现实主义和非形式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将非形式艺术引入奥地利,并于1951年~1952年创作了题为《身体住房》的一系列静态冥想作品,清楚地表明了她在此时已将身体感觉作为了出发点。
拉斯尼克于1960年底搬到了巴黎,在这里住到1968年。她从1961年开始创作“线条画”,彩色线条或条纹组合在白色背景下,线条可以看作是肉体感觉的抽象化,看作身体部位在她内心世界里缩小或扩大的轮廓。从1963年开始,拉斯尼克的画作越来越具有象征性,例如她对于怪异人物的描绘,那种令人不安的人类与机器的结合显然受到了科幻电影的启发。在巴黎期间,她与许多法国和美国艺术家过从甚密,一起参加展览,并为奥地利报刊撰写艺术评论。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拉斯尼克在巴黎期间与集中营的幸存者、诗人保罗·策兰成为好友,策兰于1970年自沉于塞纳河,这对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一悲剧也通过“身体感觉”,以分离头部与身体的格子结构的形式,出现在她那一时期的自画像中。
拉斯尼克于1968年离开巴黎前往纽约。她在坚持架上绘画创作的同时,又进入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学习动画电影课程,并积极参加女性艺术家电影制作工作室的活动,同时将她们的作品在欧洲进行推广。拉斯尼克在纽约一直住到1980年,经历了女性主义运动的鼎盛期,她经常出席女性解放运动的各种会议,并于此间结识了路易斯·布尔乔亚等重要的当代艺术家。在她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对女性主义的浓厚兴趣显而易见,例如在《女人的力量》中,她将自己描绘成一个巨人,自信地穿过纽约——这个城市就在她的脚下。由于不愿自己被归类,拉斯尼克后来远离了女性主义。尽管她有意与女性主义保持距离,但其作品自始至终都与女性敏感的身体感觉有关,例如她在美国第一次看到用玻璃纸包裹的水果和蔬菜,就以保护和毁坏的意识“重构”了传统静物画标准。她还将对于玻璃纸的这种身体感觉运用到自画像中,例如在《持伞的自画像》中,透明的玻璃纸覆盖了整个头部,在这里,玻璃纸显然被赋予了隔离和窒息的象征意义。而在艺术形式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波普艺术留下的时代痕迹。
1980年,拉斯尼克应邀回国,被任命为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的第一位女教授,同年,她与瓦莉·伊克斯波特一起代表奥地利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2013年,她与意大利艺术家玛丽莎·梅尔兹一同荣获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终身成就金狮奖。但即便如此,她在国际范围内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近几年,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变,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伦敦蛇形画廊、巴黎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和科隆路德维希博物馆等国际著名艺术机构纷纷为她举办展览,在开篇提到的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大型回顾展现场,我看到一位教授将讨论课移到了展厅,师生们克制的音量和认真的态度让身处同一展厅的观众都情不自禁地放轻了脚步。还有一位年轻的女士,独自坐在拉斯尼克的作品前,时而凝神思考,时而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拉斯尼克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一切都说明,独特的艺术非但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被遗忘,反而历久弥珍,总会在未来的某个拐角处觅得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