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8月6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行范 多元化拓展性别研究 多视角观察民族发展 汉语谚语中的性别偏见与文化反思 研究视窗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元化拓展性别研究 多视角观察民族发展

——关注“回溯与前瞻:民族、性别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

编者按

近日,“回溯与前瞻:民族、性别与社会发展”研讨会在大理举办,与会学者围绕“民族文化与社会性别”“教育与社会性别”“经济发展与社会性别”等议题展开讨论。研讨会还追加了性别研究领域学术期刊选题及写作规范介绍,将少数民族女性发展相关的学术交流延伸出去,促进“民族、性别和社会发展”研究的丰富性和可持续性。

■ 杨国才 顾一平

近日,“回溯与前瞻:民族、性别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大理举办,此次研讨会由云南民族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主办,四川外国语大学社会与法学院协办,来自北京大学、上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4所高校及科研单位的60余人与会,围绕“民族文化与社会性别”“教育与社会性别”“经济发展与社会性别”等议题展开讨论。

教育与性别平等意识提升

公众受教育水平提高,在教育中纳入社会性别视角是推动性别平等观念普及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国社会学学会社会性别专委会主任、北京大学佟新教授做《少数民族性别观念:现状与形塑》的主旨发言,认为不能预设少数民族人口,包括少数民族女性是“落后”的,而应该看到随着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所呈现出的对其性别观念的正向影响。这一影响不仅指向少数民族女性还需要关注少数民族男性。人们真正接受某种观念是因为经验出现了正向反馈,在研究性别观念时,人们的言行都值得关注。

贵州财经大学李国和教授重点探讨了女童保护教育的相关问题,从实践行动来看,反性侵女童保护中,女性可担任“参与者”“倡导者”“传播者”“教育者”“使能者”“觉醒者”等多重角色,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在未来的保护行动中,还应提高男性的参与意识。

四川外国语大学郑昊副教授也关注女童保护问题,并将研究范围缩小,探讨了民族地区中小学女生校园侵害的安全防御策略。上海大学杨佳星结合起所参与的项目,用社会性别视角剖析了中学生的校园欺凌行为,得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结论:欺凌行为也体现出性别差异,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防治校园欺凌。

云南民族大学张晓研究员则探析了教育研究中的男性视角,呈现了男生在受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不平等问题,认为应该明确同样重视两性的性别研究新观念,推进男性和女性的共同进步。

西北大学孙明哲在文化和范畴的两种理论维度上,分析了性别的社会建构性,并发现“gender”一词的使用对性别建构论的分化具有关键影响,形塑了当代西方性别理论。

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社会性别观念变化

社会性别观念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的逐步发展与进步,必然带来社会性别观念的变化与发展,这其中离不开文化环境的塑造及大众媒介的推动。

中国妇女报社副总编辑、女性文化研究学者禹燕做题为《推进性别研究成果新闻化传播的思考与实践》的主旨发言,探讨了学术研究与学术新闻化传播有效互动的重要性与现实价值。她通过梳理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等媒体的探索与实践,回答了“为什么要推进性别研究的新闻化传播”“性别研究新闻化传播的路径与策略”“谁来推进性别研究的新闻化传播”这3个问题,探寻了合力推动学术成果传播的共识和机制,积极呼吁新闻人与学人联手、新闻机构与研究机构合作、新闻媒体与学术媒体协作。

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中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需要辩证对待。云南大学蒋颖荣教授对西盟佤族婚恋伦理进行了分析,认为其集中体现了传统道德品质和民族精神,对传承家庭美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大理大学段文芳将传统建筑视为地域文化的载体,也视为乡村振兴中“留得住乡愁”的重要载体,认为应通过开展传统建筑普查、深入挖掘传统建筑文化、科学编制保护利用规划、实施保护修复项目等方式,探索出“坚持政府引导、发动群众参与、注重性别作用、发挥实用价值、统筹探索改革”的传统建筑保护模式,来保护白族传统建筑。

经济发展与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性发展

长期以来,边境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是影响包括女性在内的边境民族地区人口素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云南民族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主任杨国才教授做题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儿童医疗服务均等化研究》的主旨发言。她在分析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医疗服务概况和少数民族地区健康状况的变迁后,探究和解读了云南少数民族妇女儿童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基础及健康扶贫政策,提出需要进一步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扶贫的“精准化”和“现代化”。

四川外国语大学张勇教授关注三线建设企业“半边户”家庭的性别角色与社会互动,认为这类家庭是城乡区隔下的“工农联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三线企业与当地农村的社会互动,但并未改变三线企业与当地农村之间的显著区隔。

江汉大学孔海娥副教授则关注农村“外嫁女”“离婚女”“丧偶女”的财产继承权的问题,认为这是女性因婚姻关系变化而引起的身份认同上的困境。

通过对外迁移民工程天门安置点的实地研究,华中科技大学陈文超副教授则回答了“易地搬迁如何造成移民贫困”的问题,认为其实质原因是生计空间的变动导致移民劳动资源、劳动形式、劳动关系的变化,更代表着其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凸显了移民难以适应市场化社会困境的现状。

在精准扶贫政策设计与落实过程中应该具有社会性别需求敏感度。四川外国语大学穆莉萍则在社会性别需求视角研究农村女性群体参与精准扶贫的角色分工,最后发现女性参与政策落实过程中的角色分工存在建构性。

云南民族大学顾一平在对比传统与现代的摩梭妇女的健康状况后,发现摩梭妇女的地位与其健康不成正比关系,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对摩梭妇女健康带来新的威胁,摩梭妇女的健康需要得到持续关注。

在学术交流结束之后,研讨会还追加了性别研究领域学术期刊选题及其写作规范介绍。通过这种方式,将少数民族女性发展相关的学术交流延伸出去,促进“民族、性别和社会发展”研究的丰富性和可持续性。

(杨国才为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顾一平为该院硕士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