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8月3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家庭周刊 生活在祖国怀抱 我无比幸福 “喘息服务”贴心助力养老实践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呼吁年轻人传递友善终结暴力 定格军嫂最美瞬间 “母子传承国学” 弘扬新时代好家风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家庭长期照护者提供短期休整机会

“喘息服务”贴心助力养老实践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韩亚聪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

对于这句话,北京市丰台区宛平城地区晓月一里73岁的颜玉兰颇有感触。“这些年都不知道怎么过来的,老伴儿10年前得病不能说话、不能吃饭、不能走路,10年了我都没踏实逛过一次超市。”好在,改变正在发生。

“有时服务人员推着老伴去晒太阳,我就安心洗衣服、逛超市,‘喘息服务’终于可以让我轻松两天了。”颜玉兰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说。

自2018年10月份开始,丰台区试水“喘息服务”,旨在让那些长年照顾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料者也能歇歇脚、喘口气。

我国的“喘息服务”已由点及面推广。目前,上海、广州等多地已经试行“喘息服务”,越来越多家庭正在享受这一政策红利。而要让“喘息服务”实现涉及面更广、服务更完善,责任风险的考验、法律政策的保障、服务方式的优化,都是“一个也不能少”的现实考虑。

这样的服务弥足珍贵

“我们计划给1500名长期照料失能、失智老人的家庭成员每月提供4天休息时间。”丰台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区正通过政府买单、养老机构服务,让那些长年照顾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料者也能获得短暂的放松。这既让颜玉兰感到高兴,又勾起了她的心酸。

“以前,我去趟超市都要推着老伴,每次都把他推到超市门外,然后,风风火火买完东西跑出来。”颜玉兰眼里挂着泪花说,“现在好了,小索(服务人员)帮了我的大忙。”用政府力量填充公共养老服务缺失,多地正在积极探索。

有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老年人口已超过2.4亿,占总人口的17.3%,失能失智老人约4500万;预计到2050年老龄人口将达4.8亿,失能失智老人将达到上亿人。

从2012年起,上海部分区县试点构建社区援助网络,黄浦、浦东等区纷纷酝酿推出“喘息服务”。2017年,南京市鼓楼区心贴心老年人服务中心在全市范围免费提供“喘息服务”,由政府相关部门提供资金支持,开展试点。

“护工到家里帮我照料一下卧床的父母,我就有了‘喘一口气’的机会,对于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这样的服务弥足珍贵。”接受心贴心老年人服务中心“喘息服务”的刘女士说。

志愿服务和专业机构并驾齐驱

在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街道,“喘息服务”已经融入街道养老服务体系之中。

“这不仅改善了照顾者的生活和工作,也间接提高了被照顾老年人的生存条件和水平,避免出现被照顾者遭到遗弃,或照顾者因为压力过大导致的社会悲剧发生。”八里庄街道工委书记张福来告诉记者。

据介绍,八里庄街道辖区内老龄人口比例较高,60岁以上老人近2.7万人。2014年,街道开始试行“喘息服务”,“通过几个月的实践及收集到的良好反馈,印证了家庭对‘喘息服务’的迫切需求。”

2015年,八里庄街道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方式,建立了完整的“喘息服务”方案。

“一般服务我们主要依托会兰孝亲敬老志愿服务队,因为这个服务队一直在八里庄地区做养老志愿服务,有群众基础,老人非常认可。同时,我们也会依托本辖区的养老服务驿站和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相关的工作,这些机构属于专业机构,能为老人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张福来说。

同样,在丰台区,“喘息服务”也不止一种方式。“丰台区提供的‘喘息服务’,一种是养老机构短期托养照护,一种是居家上门照料。”丰台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服务以居民自愿申请为前提,具有北京市户籍且常住丰台区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家庭中由子女、伴侣、亲属、保姆长期照顾失能半失能和失智老年人等情况的均可到所在社区居委会报名申请。

除各区积极推进之外,北京市也对“喘息服务”在政策上予以支持。2018年10月24日,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老年人照顾服务完善养老体系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其中便提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志愿服务等方式,为家庭长期照护者提供短期休整机会”。

巨大需求下,“喘息服务”需要调动更多资源,已是各界共识。

“我们现在已经和养老院及卫生服务中心合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开展多种养老服务。”八里庄街道民政科负责人刘艾菁告诉记者。

政策法律的支持保障不可少

“喘息服务”在国内刚刚起步,从政策到法律,“进阶”之路依旧很长。

更大的考验来自潜在的责任风险。“‘喘息服务’本身是好事,但服务对象毕竟是失能、高龄老人,一旦在照料过程中出现意外,责任该如何划分?我们还没有答案。”张福来说,“在这方面,仍然缺少法律支撑,只有从法律上提供更多依据,才能减少执行顾虑,推动‘喘息服务’的常态化发展。”

这一点,老吾老集团居家养老服务部主任于建英同样颇有感触。该院作为丰台区指定提供“喘息服务”的机构,自2018年11月30日起承接项目,截至目前,已为50位老人提供喘息服务,服务满意度100%。

在于建英看来,有近一半老人习惯在家里接受喘息服务。“与护理人员进家提供服务相比,院里无论从硬件设备还是医疗救助都更加完善、更加有保障。”她说,到老人家中提供服务只有护理人员,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很难对老人提供专业的现场医疗救护,这也是喘息服务的风险之一。

据了解,在政策、法律的支持和保障方面,一些国家已经走出了成功经验。比如澳大利亚政府为“喘息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制定了针对照护者的《国家照护者休养法案》,建立了“喘息服务”中心,并颁布了老年痴呆者居家照护法案,进一步支持“喘息服务”。

关注“喘息服务”的有关专家表示,“‘喘息服务’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在社区建立规模合理、专业细分的社区养老护理服务团队,使照顾服务更加职业化、市场化。对于基本保障人群,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价格补贴形式,保障原有‘喘息服务’功能,其他人群则可以在市场中随时找到满足自己需求的服务。”

期待“喘息服务”走向常态化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评论员 莫兰

每一位失能老人背后,都有一个不堪重负的家庭。一天24小时,一周七天,全年无休的陪护,堪称“看不见尽头”的挑战,往往让陪护者完全失去自己的生活,经济和身心承受巨大压力。政府埋单的“喘息服务”提供了一种补充型、救济式的养老方案,通过制度安排给这些家庭以短暂休整的宝贵机会,从而让“久病床前有孝子”更加可能,一推出便受到欢迎。

但也应当看到,就目前而言,“喘息服务”并非主流、普惠的养老模式,仍是“稀缺资源”。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导致失能老人的基数巨大,据测算,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失能人口约为1563万人,其中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老人约330万人。这意味着,至少有一千多万个家庭面临照护难题,需要大量的社会照料资源。近年来,虽然各地积极开展试点,有限的供给却远远无法满足巨大的需求缺口。鉴于此,民众迫切希望这项贴心服务能够早日实现制度化、常态化、普惠化,让更多失能家庭的成员在繁重的陪护工作间隙稍事休息,“喘一口气”。

“喘息服务”走向常态化,困难显而易见。无论是由财政出钱向社会机构购买服务,上门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短期照顾、陪护服务的“送服务到家”,还是由财政出钱,把有需要的老人送到附近的养老院、卫生院等处暂住的“托管式服务”,这两种模式都需要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和人力支撑。地方财政支付的能力、区域市场养老服务的供给等等因素,都成为这一服务普惠化的重要掣肘。

即便难,也要做,毕竟为民众提供充分、良好、急需的公共服务是政府重要的职能之一,也是创建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义。面对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巨大矛盾,有关部门要秉持“先救急,再优化”的基本原则,先实现“有”的突破,解决“优”的问题——即在更多地方推动“喘息服务”试点,再从试点中归纳总结经验,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并推而广之。如此,“喘息服务”才不再是“可望而不可求”的“稀缺资源”。

养老问题不只是一个家庭的内部问题,而是关系千家万户的重要民生问题;养老责任不只是家庭成员的责任,也是政府责任、社会责任。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多个切入口发力支持,推动养老责任共担,实现养老服务共享。唯有如此,有尊严的养老才会成为可能。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