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胡杨
“我就像一个手持弹弓,站在猎猎风中的少年……”近日,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采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理事、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茶学专家徐亚和时,53岁、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老成很多的他说。接受采访之后,他又忙着赶回昆明,参加云南大学的“古茶树保护研讨会”。
从农校茶叶专业教师到茶厂厂长,从创办茶网站,到传播茶文化,徐亚和经历了茶叶种植、加工、营销、教学、科研、互联网+、行业管理等云茶产业链的每个环节……
30多年,他马不停蹄奔走在讲台与茶乡之间,风雨无阻茶海行,不忘初心,兢兢业业、满腔热忱,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着自己的茶梦想,只为讲好中国茶故事。
夯实根底,立足茶教学
徐亚和的“茶之路”是从讲台开始的。1984年他到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深造,两年后回到临沧农校任教,教茶树栽培学。1987年云南省教委批准临沧农校成立茶叶专业班,因师资短缺,茶学专业的课程他都一一涉足。正是因为这15年的教学经历,让根深苗正的他在习茶路上越走越远。
茶学专业,实践在山上。1987年,学校开始建设“练功田”,徐亚和带领学生上了青龙山,从茶园开垦开始,先后轮训1800多人次,把茶树种植知识传授给老百姓,将青龙山茶园打造成当时临沧最好的茶园。如今的临沧茶文化风情园就是背靠这片茶园而建的。
“教学基地的建设,让我得以体验茶叶的第一产业。为了让老百姓信我,我们就签了年产承包合同,按学校的方案,5年以后保证年产过200斤。5年之后,那片茶园的单产达到每亩275斤干茶。”徐亚和说。
干在实处,踏浪茶潮头
1997年,临沧农校利用占地2600多亩的青龙山茶厂基地,与农业局建立了校办企业,徐亚和被推着“向前一步”,从此离开了心爱的讲台。1998年他出任花园茶厂厂长,开始专门从事普洱茶的生产和销售。
1999年互联网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徐亚和找人设计网页,租赁服务器,建起了云南茶叶信息港,把产品拍照后上传到网上……后来又做了“茶脉网”,开启云南茶叶互联网销售先河。
“当时我做了375个抽屉租给企业,很像后来格子柜的方式,每天3元租金,一年900元费用,每天帮企业推广宣传。”徐亚和说,当时租赁抽屉的有一百多家茶厂。
“入茶行,老实、规矩,路更宽。”这是徐亚和的信条。2015年国家提出食品安全追溯,无意间徐亚和成了云南茶叶追溯的第一人。“2015年8月,我们带着‘大锅盖’跑到了昔归。昔归茶园离村子很远,茶区常常没有信号,就必须在山里面背着‘大锅盖’跑来跑去找信号,因为要把收集到的大量数据存储到北斗云里面。”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用这句话形容徐亚和再合适不过了。
当仁不让,弘扬茶文化
不久前,记者在朋友圈里又看到徐亚和的身影,微信名为“老茶头”的他,正在永德县乌木龙乡的茶园里,站在烈日骄阳下为茶农们传授茶树管护及修剪增产知识。这是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携手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永德县茶叶协会,共同举办的“脱贫攻坚 茶叶提质增效实用技能培训”的第九站。
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来到人间的,而总有一些情怀支撑着我们前行。如今,“老茶头”徐亚和把传承茶文化作为自己当仁不让的责任和义务。除了“上山下乡”为广大茶农进行茶树种植技术培训,徐亚和还身兼茶艺师以及经销商的培训工作,百忙之中,他还抽空做了“亚和说茶”音频节目,备受好评,今年终于结集成《亚和说茶》出版发行。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这就是茶人徐亚和。就像普洱茶藏越久味弥香,“老茶头”徐亚和走过30多年风雨茶之路,脸庞黝黑、两鬓斑白,但是目光更坚毅了。
茶乡归来,他依然是追风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