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7月26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乡村振兴周刊 发展 罗婺儿女全力冲刺整县脱贫 脱贫攻坚,彝州楚雄干在实处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武定,彝族先民罗婺部故地,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唯一尚未脱贫摘帽的深度贫困县。今年底实现整县脱贫是武定的目标,为此,全县上下正与时间赛跑。炎炎烈日中,一场脱贫攻坚的“夏季攻势”正在展开,对贫困乡镇和贫困村的产业扶贫、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搬迁等各项工作也在争分夺秒地进行……

罗婺儿女全力冲刺整县脱贫

高桥镇勒外村大片的高原蔬菜种植基地

猫街村胤泽公司出口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内的南瓜

高迪/摄

武定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红土田集中安置区

高桥镇勒外村的高原蔬菜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着收割娃娃菜 高迪/摄

老木坝村村景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俭 文/摄

武定,彝族先民罗婺部故地,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深度贫困县。虽然县城距昆明仅几十公里,但地处乌蒙山最西端,县域内山区面积高达97%,是全州唯一尚未脱贫摘帽的县,也是楚雄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7月19日,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随全国“三农”媒体走进楚雄采访团到达武定时,楚雄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19年第八次全体会议正在这里召开,州委书记杨斌再度强调,要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坚决打赢打好整州脱贫攻坚战。

而武定,正是楚雄州全力以赴要攻克的深度贫困堡垒。“2019年要如期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必须克期完成2个贫困乡镇退出,68个贫困行政村出列,24287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步脱贫;同时,还要做好已脱贫退出5个贫困乡镇、49个贫困行政村、7541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巩固提升工作,脱贫摘帽任务十分艰巨。”武定县委宣传部部长段海向记者介绍。

如今,离目标实现日不足半年,武定正与时间赛跑。炎炎烈日中,一场脱贫攻坚的“夏季攻势”正在展开,对贫困乡镇和贫困村的产业扶贫、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搬迁等各项工作也在争分夺秒地进行。

武定,正向年底实现整县脱贫的目标全力冲刺……

加紧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下午4点多,高原的阳光依然强烈,高桥镇勒外村大片的绿色蔬菜地里,村民们正忙着收割娃娃菜。

“这是我们利用沪滇扶贫协作资金建立的高原蔬菜基地,这一片是800多亩,上面还有1000多亩。”高桥镇党委书记李文武介绍,“这片地2016年流转给云南一家农业公司,政府配套了高品质农田建设项目,投入1000多万元,完善了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但2017年这家公司因资金链断裂而撤走,导致土地撂荒,农户拿不到租金。今年镇党委政府争取到沪滇扶贫协作高原蔬菜基地项目落地高桥,引进上海裕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蔬菜种植,产品由上海海底捞公司订单收购,农户可以拿到每亩1200元的租金,还可以到基地打工。土地盘活了,农户也有了收益。”

“我们现在种植的这800多亩地,招收了20多个工人,工人以家庭为单位,每家负责50亩地的种植和采收,一棵菜我们付5毛,工人每月平均能拿到三四千元。”裕田公司基地负责人李学跃告诉记者。

沪滇扶贫协作项目不仅让勒外村村民有了稳定的收益,还将惠及高桥镇的其他贫困户。李文武介绍说,项目计划投资2025万元,建设智能大棚20体、标准钢架大棚190体,将于10月底全部完工。基地建设完成后,将通过与扶贫龙头企业合作,扶持高桥镇15个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人口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方式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可惠及农户9800户,其中贫困户2543户。此外,贫困户还可以按项目投入资金5%的比例获得分红。

和高桥镇一样,猫街镇也正利用沪滇扶贫协作项目,发展现代农业。“我们将项目资金中的482.5万元入股云南胤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高原特色蔬菜种植基地,目前核心区有870亩,已建起大棚、微灌系统和冷库。项目挂钩贫困村,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带动农户脱贫。”猫街镇副镇长杨绍军向记者介绍。

在猫街镇猫街村的胤泽公司出口蔬菜种植示范基地,记者看到,一长排一长排的冬瓜、南瓜、葫芦、辣椒等蔬菜,长势茁壮。“我们的蔬菜出口欧盟等地,我们拿到订单后,发给合作社,农户再种植。前期农户必须到基地来培训、实践,然后回去种。我们提供种子、肥料,组织技术团队定期到合作社指导,最后再回收产品。”胤泽公司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猫街村现有1600多贫困人口加入了合作社,既可以获得土地流转费,还可以到基地打工,每年还能获得入股资金5%的分红,每户可分500元。”杨绍军说,利用沪滇扶贫协作项目,和龙头公司合作,村集体经济也实现了突破,猫街村集体每年可以获得5万元以上的资产分红。

通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带动农户脱贫,是武定县决胜脱贫攻坚战的重拳之一。记者了解到,脱贫攻坚3年间,武定县先后建成了5万亩早青豌豆种植基地、5万亩高山绿色蔬菜基地和3万亩樱桃、芒果、柑橘等优质水果基地等一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基地,以武定鸡、黑山羊、生猪、肉牛为主的特色畜禽养殖业也获得规模化发展。同时,累计引进并培育了31家农业龙头企业,成立了123个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理事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2.3万多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全县578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1.5万多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1990元。

时下,武定县的产业扶贫还在加紧推动,9个养殖点正加快建设,111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建设项目也将启动实施……

争分夺秒完成基础设施和危房改造

夕阳西下时,记者经过盘旋曲折的山道,到达插甸镇老木坝村。

这是一个傈僳族村民聚居的“直过民族”村。村口几棵粗壮的核桃树挂满果实,一条宽敞的水泥村道蜿蜒上升,路边的石墙上醒目地写着一长溜有关勤劳生活的傈僳族格言谚语,黑瓦黄墙、墙上装饰着民族图案的民居阶梯式排列在山坡上,整个村子呈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

“这里刚刚实施完美丽乡村建设,2018年政府投入项目资金700多万元,用于村庄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站在老木坝村宽敞漂亮的文化广场上,插甸镇镇长宋春宇向记者介绍。

老木坝村有10个村民小组,345户人家,其中217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人口占了近三分之二,危房众多,产业单一,是一个典型的基础设施特别薄弱村。经过几年的扶贫投入,老木坝村的村组道路、电力、广播电视、学校、卫生室等基础设施都已完备,180户危房完成改造,住在山脚地质灾害易发区的40户贫困户,也获得了易地搬迁的安居房。村里发展了蔬菜、核桃和中药材种植,不少村民还通过养猪、山羊、黄牛实现了增收。

宋春宇说,为了保护环境,村里建设了两个集中养殖区;易地搬迁后的土地进行复绿复垦,并按路段承包给村民,村民可以获得免费的种苗,种植杨梅、苹果等果树,同时负责承包路段的卫生管理。这一举措不但让村民可以获得果树收入,也有效保护了村庄环境。

如今,老木坝村不仅成了美丽宜居的示范村寨,绝大部分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也超过3800元,达到了脱贫标准,剩下的9户贫困户,村镇也制定了因户施策的脱贫措施,包括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纳入低保对象管理等。

和老木坝村一样,武定县的贫困村普遍存在行路难、住房难、饮水难、上学难、增收难的“五难”状况,其中,307个村庄被列为基础设施特别薄弱村。要脱贫,必须强基础,武定县近年全面开展基础设施特别薄弱村住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今年上半年这一工作进入争分夺秒的收尾阶段。县委、县政府要求各乡镇统筹谋划,分片包干,每周报告项目推进情况;全县还开展了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度大比拼活动,县扶贫办组织督查验收组深入乡镇,针对部分乡镇项目进度滞后和工程质量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和时限,确保在6月底前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基础设施特别薄弱村的改造提升工作。

“目前,全县20278户农村危房改造已如期完成,307个基础设施特别薄弱村的改造提升也全面完工。全县建制村公路全部硬化,村民小组公路通达率达到99%、村间道路硬化率达到95%、村组道路硬化率达到90%。”段海向记者介绍。

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7月20日上午,在淅沥的雨中,记者来到狮山镇西和村委会永吉村红土田,只见一幢幢黑瓦覆顶的黄色6层楼房,整齐地排列着,阳台宽大,小区道路整洁。

“这里离县城只有4.5公里,是全县36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中最大的一个,占地97.4亩,有安置房11栋29个单元348户,涉及全县11个乡镇建档立卡5人以上贫困户343户,今年4月完工,搬迁户目前已全部入住。”武定县易地扶贫搬迁红土田集中安置区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张加亮向记者介绍。

记者随机走进一户位于二层的搬迁人家,看到崭新的房屋内,有客厅和两个卧室,厨房和卫生间还铺了地砖。60多岁的李金凤老人告诉记者,她家有8口人,其中5人是贫困人口,获得了安居房,今年5月1日刚搬到这里。

“这里的安置区有两种户型,A户型89.97平方米,B户型90.48平方米,这家是B户型。”张加亮说,按照脱贫攻坚相关政策,搬迁户可以获得人均补助2万元和建新拆旧补助6千元,自筹1万元就能住上新房。

记者问,搬迁后,原来的承包地还有吗?张加亮回答说,承包的田地和林地都不变。李金凤的老伴告诉记者,家里有4亩水田,离这里有30多里,他现在还骑着电动自行车去种地。

记者了解到,安置区还设有幼儿园,附近有小学、中学和医院。“搬迁户的就学就医都有保障,社区还引进了物业管理,群众比较满意。”张加亮说。

据武定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脱贫攻坚三年来,全县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78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329户。为了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采取县城集中安置、就近集中安置和县城购房分散安置三种搬迁方式,并提供多种民族建筑风格和20多个户型,供搬迁农户选择;严格控制建房成本,安置房成本为1300元/平方米,户均自筹资金不超过1万元,确保搬迁贫困户不因建房负债而影响脱贫;同时,通过就业帮扶和产业扶持,推动搬迁群众稳定脱贫,比如,每个安置区至少有一项主导产业、有一个扶贫车间,搬迁户至少加入一个经济合作社等。2018年底,搬迁的贫困人口中已有近三分之一脱贫,其余有望在今年底实现脱贫。

记者了解到,目前武定县正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的后续产业配套、就业安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社区管理等各项工作,统筹解决脱贫和发展问题,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脱贫摘帽是一场不容懈怠的时间之战,我们必须争分夺秒、不舍昼夜;脱贫摘帽是一场攻城拔寨的决胜之战,我们必须一鼓作气、全面推进……”这是今年元旦武定县委书记李玉林在全县脱贫攻坚誓师大会上发出的铿锵誓言。在经过全县干群上下半年多的艰苦奋斗之后,武定进入脱贫攻坚最后冲刺阶段,正在查缺补漏,全面开展脱贫退出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包括完成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饮水保障工程建设,解决贫困家庭孩子的失学辍学问题,对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逐户核查贫困户识别退出是否精准,等等。

整县脱贫,罗婺儿女的希望即将实现。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