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7月23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女界报道 让村里姐妹带着娃、绣着花、养着家 广东举办家国情怀主题演讲比赛 “美德银行”储蓄乡村美德 南昌“幸福家庭成长计划”线上线下共发力 为山里娃打开沙画世界 引导村民准确分类垃圾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辽宁阜蒙县成立“满绣扶贫车间” 将“非遗”传承与精准扶贫结合

让村里姐妹带着娃、绣着花、养着家

自从扶贫车间落户以来,妇女人均增收1500~2500元,每天在家务农和做家务的妇女们成为“非遗传承人”,在穿针引线中不仅提高了收入,更提升了素质。村里妇女们打麻将、吵嘴的少了,丈夫的支持和关心多了,家庭也更加和睦了,真正实现了“带着娃、绣着花、养着家”的夙愿。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贾莹莹

化着精致的彩妆,踩着漂亮的高跟鞋,穿着款式时尚的连衣裙,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哈达户稍镇白音昌营子村的马冬梅和村里的姐妹们成为每天清晨村里一道亮丽风景线。

“上班去啊!”每当路过村民家,大家都羡慕地和她们打着招呼。对于生活在辽西偏远山区的村民来说,“上班族”不仅意味着有体面的工作、稳定的收入,更是有知识、有技能的体现。马冬梅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能守在家门口上班,感觉自己和城里人没啥区别,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了!”

马冬梅和姐妹们的变化,来源于2018年12月村里成立的 “满绣扶贫车间”。自从扶贫车间落户以来,妇女人均增收1500~2500元,每天在家务农和做家务的妇女们成为“非遗传承人”,在穿针引线中不仅提高了收入,更提升了素质。村里妇女们打麻将、吵嘴的少了,丈夫的支持和关心多了,家庭也更加和睦了,真正实现了“带着娃、绣着花、养着家”的夙愿。

“第一书记”带来了致富新希望

2018年3月,平静的白音昌营子村突然“沸腾”了起来。“听说咱村要来一诗人?”村民们议论纷纷,她能干多久?能干点啥?村民们在脑海里都画着问号。

带着“诗人”标签的辽宁省作协创作研究部副主任林雪到了村里之后,在感受村民质疑的同时,更感受到她与村民间似乎隔着一层看不清、捅不破的“窗户纸”。如何能够消除与村民之间的距离,让大家愿意对她敞开心扉,对村里未来的发展建言献策,“第一书记”林雪利用了40多天的时间亲自走访入户,了解村民们的心声。

在走访中林雪发现,村里地广人稀,多以种植玉米为主,在大面积机械化种植后,村里的劳动力得到了解放,青壮年外出打工,留下了大量的老人、妇女和儿童。“现在农忙的时候也没有啥农活,天天就在家待着,想出去打工又舍不下孩子和老人。”34岁的孙艳梅遗憾地说,村里像她一样年轻的妇女们特别期盼能在家门口有个班上,不仅能够赚钱,还能照顾家庭。

带着村里姐妹们的重托,林雪在2018年5月开始外出找项目,经过反复考察,2018年9月,林雪正式与沈阳盛京满绣集团达成合作意向,正式在村里成立“满绣扶贫车间”,满绣是清朝皇家刺绣的一种,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不仅需要技法精湛,对刺绣的环境也有非常高的要求。位于辽西山区的白音昌营子村四季风沙大,冬季寒冷干旱,取暖设备、防风设施对于“一穷二白”村集体来说困难重重。

一次一次跑企业拉赞助、向上争取扶贫资金,在各级党委和企业的支持下,“满绣扶贫车间”于2018年年底正式落成,村里选派了3名学员前往沈阳接受了为期10天的培训,回村之后通过手把手的传授,让扶贫车间的27名姐妹都先后掌握了刺绣技能。今年2月春节前,第一批绣品正式交付,姐妹们拿到了第一笔工资,大家乐得合不拢嘴,纷纷在朋友圈、抖音刷屏晒幸福,马冬梅告诉记者,这个年过得带劲!

“绣娘们”绣出了红火的好日子

“我们车间所有的筹备工作都是妇女们自己张罗的,大家这种无私和勤勤恳恳的奉献,让我特别感动。”林雪告诉记者,满绣绣品都是按件计酬,说时间就是金钱一点不为过,但老学员在培训新学员的时候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除了在刺绣上大家互相帮助外,在工作细节和习惯上更是对自己严格要求。进屋先洗手,涂护手霜,以免手上的毛刺挂到“娇嫩”的缎面上;雨天自备室内鞋,以保证室内环境干净整洁,同时为了避免风沙吹到绣品上,每个人的绣架上都罩着一层棉布。点滴的细节映射出的是妇女们对这份工作机会的珍惜,更是个人素质由内而外的提升。

“以前咱们妇女们聚在一起就说家里那点鸡毛蒜皮的事儿,现在大家谈论的都是怎么把活儿干好,怎么能多赚钱。”孙艳梅告诉记者,自从上班后,每个月都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不仅生活宽绰了不少,孩子和老公的变化更让她感到欣慰。“下班能吃上热乎饭,孩子看我赚钱不容易,也不用我操心了,这个家变得越来越好了!”孙艳梅对现在的日子特别满意。

小小的“满绣扶贫车间”不仅给留守妇女带来一份收入,更为因病致贫的低保户家庭带来希望。67岁的韩桂霞老伴身患重病,家里欠下几万元外债,自从去年12月来到扶贫车间,即便年纪大了眼神不好,但勤劳的她每个月依然可以拿到1500元的工资。“感谢书记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项目,让我们全家有了盼头。”韩桂霞眼里含着泪花说。

就在不久前,哈达户稍镇举办了一场全镇范围的“满绣”培训班,村里的妇女由绣娘摇身一变成了老师,把这项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的技法传授给更多的妇女姐妹。

哈达户稍镇镇长马朝臣说,“满绣扶贫车间”在精准扶贫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0月村里即将建成250平方米的标准化车间,让更多的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对于未来,妇女们充满信心,林雪告诉记者,随着刺绣技法的不断提升,“满绣扶贫车间”的妇女们将接受第三阶段的培训,从绣绣片到绣旗袍,妇女们的收入将进一步提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