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文
夏天骄阳似火,防晒成了女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防晒服、遮阳伞、防晒剂(防晒霜)……各种防晒方式层出不穷。然而,关于防晒的谣言和误区也开始萌芽和滋长。
误区1 防晒引发维生素D缺乏?众所周知,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3,促进钙在骨骼上的沉积。网上也流传着 “涂了防晒剂会导致缺钙”的说法。这让很多人在防晒还是要钙之间左右为难。
“绝大多数人都非常注重面部防晒。实际上,外出活动时,我们除了面部裸露在外,还有手、胳膊、腿等部位也或多或少会暴露在阳光下。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哪怕阳光只是散射而非直射,就足够这些部位的皮肤合成人体日常所需的维生素D3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李远宏介绍说,通常防晒剂是有时效的,其防晒效果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因此即便将所有裸露的部位都涂抹了防晒剂,也无需担心会导致维生素D3缺乏。
误区2 穿防晒服不必涂防晒剂?轻薄、透气的布料再加上防晒的标签,让防晒服看似成为了炎炎夏日的完美选择。很多女性认为穿了防晒服就无须涂抹防晒剂,穿了防晒服当真可以高枕无忧吗?
“并非所有材质的织物都有良好的防晒效果。”李远宏解释说,市售的轻、透防晒衣物起到的防晒效果十分有限。因此,穿防晒服再配合涂抹防晒剂才是科学的选择,尤其是长时间在户外的人更要这样做。
紫外线防护系数(UPF)是评价织物防晒性能的指标。UPF值越高,防护效果越好。当UPF值大于40,且紫外线的透过率小于5%时,可称为防紫外线辐射产品。购物时要认清,没有这个标识就不是正规的防晒衣。
误区3 防晒剂一些成分对身体有害?氧苯酮是大多数防晒剂中的主要成分,网传氧苯酮是“最毒”的防晒成分,可导致内分泌紊乱,会引起性早熟、肿瘤和其他疾病。
“诚然,防晒剂中会添加某些具有干扰激素水平作用的成分,但是添加量非常少。中国、欧洲、美国等地区在该领域有严格的控制规范,以保障用户的身体健康。凡是经过我国相关监管部门认定的合格产品,正常使用时皆无须担心安全性。” 李远宏认为,任何事物一旦抛开剂量谈毒性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在研究中防晒剂的用量比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用量高太多了。人体的皮肤面积约为1.7平方米,每天4次以2毫克/平方厘米涂抹75%的皮肤,每天用量总共为100多克,几乎为2~3瓶防晒剂的量,显然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每天会涂抹这么多。
李远宏建议,日常防晒的防晒剂用量在0.5毫克/平方厘米即可,脸部用量约与花生粒大小差不多。由于防晒剂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成膜以产生防晒效果,建议出门时提前15分钟涂抹,每隔两三小时重复涂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