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如福
笔者长期在农村一线工作,经常遇到农户在施药上发生问题的情况。一位农户在杀灭田埂杂草时,头一遍效果不佳,就又跟着二次喷药,并加大了剂量,不料却让田里的庄稼产生了药害,对此这位农户束手无措,只好自认倒霉。另一农户在自家菜地里施药时,却给邻家的蔬菜地造成了药害,被菜地主人追责,赔了两千元钱。在农村,类似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农药在农业生产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而在实际运用中,农户却难以精准把握,严格控制使用量,以致于经常出现药剂配比或轻或重,农药配伍禁忌不熟悉,使用环境要求不明白等问题,对于出现的药害的科学补救措施更是知之甚少。不是农民不懂求助,而是不少乡村存在农技员数量不足、技术不强等问题,尤其一些偏远村庄,农技员往往无法及时到达现场,加之通讯联系渠道不畅,导致农户遇到问题难以及时获得帮助和指导。
笔者认为,在信息化日益发展的当下,县级农业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力量,建立适合本地区的“掌上农药诊所”,借助信息化直观、快捷的优势,把农户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疑难杂症进行总结梳理,输入信息库,让农户可以通过手机迅速查找到解决办法。这样的信息化平台,既能弥补基层农技人员不足的缺憾,又能在最短时间内把解决良方送到农民手中,从而解农民之困,实现农药减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