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7月4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女报视点 如何让孩子过一个安全、健康、充实的假期? 让生命最后一程少些病痛 多些尊严 别让“网约回收”游离在垃圾分类体系之外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生命最后一程少些病痛 多些尊严

——探访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

● “我们要做的并非加速或减缓病人的死亡,只是为了缓解病人在这一阶段的各种痛苦症状,能够让他们更加有质量、有尊严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 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4949万人,还有4000万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然而老年医疗机构、康复机构、护理机构、安宁疗护机构数量严重不足。

● 一些年轻医护人员不愿意做这个工作。咱们就要在医学教育中把这一块补上,从一开始就告诉学生,这是医学,是医护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

护士在细心地照护病人。 (首钢医院供图)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韵曦

当饱受病痛折磨的身体进入生命倒计时,不仅病患需要忍受剧烈疼痛等症状,家属同样会因不知该如何“放手”而备感焦灼。近年来,随着医疗观念的转变,如何让临终患者有选择、有尊严地告别人世,让家属能陪伴好病患最后一程,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由此,“安宁疗护”这一理念也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安宁疗护,旨在为疾病终末期或老年患者在临终前,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医护人员控制其痛苦和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为构建好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满足百姓切实需求,2017年10月,第一批全国安宁疗护试点在北京市海淀区等5个市(区)启动。2019年5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关于开展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工作的通知》,2019年在上海市和北京市西城区等71个市(区)启动第二批试点。这意味着更多的病患及家庭将能得到更加人性的抚慰。

给予的是一种人性的满足和安慰

去年国庆节期间,今年66岁、家住长春的王女士在医院被确诊为胰腺癌。得知这一消息,早已定居北京的女儿很快将她接到北京,辗转各大医院寻求治病良方。

“由于她的癌症已经是晚期并且转移到了肝部,院方均表示,已经没有手术的必要,只能采取放、化疗予以治疗。”王女士的姐姐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由于很多医院大都不收癌症晚期的患者,病人的治疗手段只是在家中服用中药和止痛的西药。

“今年春节后,病人突然消瘦速度加快,疼痛也加剧了。”据王女士的姐姐回忆,“在北京去过很多家大医院,希望能延长病人的生命、缓解症状,但得到的都是摇头。”

“晚期的癌症患者,心理压力特别大,非常绝望。”由于求医无门,病人只能在家忍受,家人愈加担心,“就怕出现什么意外耽误事。”最终,王女士的家人通过网上搜索,找到了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的 “安宁疗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并在一个月后排到了床位。

入住中心两个月来,王女士和家人们都感到:“从主任到医生、护士,给予我们的人性关怀特别充分。”

王女士的姐姐向记者一一细数起来到中心后的所见所感:“我妹妹早晚只喝小米粥,这里有微波炉、冰箱,我们自己还能用小电锅熬点粥,做点她想吃的菜,保证她能进食。这在哪个医院能允许?病人和家属有什么要求,他们都千方百计地满足。不管是用药治疗,还是给予心理安慰,都让我们觉得很欣慰。”

提起妹妹的病情,姐姐有些沉重也有些释然:“像这种病,谁都知道,没什么更好的办法,就是维持、延长生命,减少痛苦。”她告诉记者,如今,妹妹和家人都对“安宁疗护”这个理念非常认可,“不管是她本人还是在我们家属看来,给予的都是一种人性的满足和安慰,非常值得推广开来。”

让病人和家属的最后时光不留遗憾

2017年6月13日,国内首个设在三级综合医院的安宁疗护中心——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正式启动。自此,4名医生,10名护士,多名中医师、康复医师、营养医师、心理医师、疼痛科医师、药剂师,以及来自北京各行业的志愿者,开始在中心为肿瘤晚期患者提供更加完善的舒缓疗护、心理咨询、宗教信仰、社会支持等多方面的服务。

中心的日常和氛围都是怎样的?带着好奇,记者走进了首钢医院住院部的14楼。

采访这天也正是志愿者提供服务的日子。记者看到,上午9点,几名志愿者在护士的带领下,推着洗发水、吹风机、剃须刀等一应俱全的小车,挨个房间询问病人是否需要洗头、理发、剃须、陪聊等服务。

透过敞开的房门记者看到,老人们安享舒适地躺在病床上,陪护的家属也大都上了年纪,他们有的在给病人削水果,有的在安静地看书。看到大热天有志愿者能帮病人洗头,有的家属欣喜不已。

除此之外,中心还设有静修室、谈心室,病房外的阳台上铺有人工绿色草坪,阳光好的时候病人和家属会在阳台上喝茶聊天。

“在这里就是以病人舒适为前提。”护士长孙文喜告诉记者,开科前,她曾在医院肿瘤科工作,“那里也有一些癌症晚期病人有临终的各种症状需要处理,但那时并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对待病人和家属。”

据孙文喜介绍,中心收治的以癌症晚期病人为主,目前大部分病人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这些病人已经没有积极抗肿瘤、放化疗的指征。来到这里的病人和家属也都要接受,我们不对病人进行有创抢救,比如心肺复苏,气管切开等。”孙文喜解释道,“我们要做的并非加速或减缓病人的死亡,只是为了缓解病人在这一阶段的各种痛苦症状,能够让他们更加有质量、有尊严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但对病人也并非全无治疗,而是由医护团队随时对病人进行一些对症治疗。“癌症晚期的疼痛属于重度、难治性的疼痛。”孙文喜告诉记者,通过医护人员的控制,能将疼痛缓解到让病人能够休息、能够承受的程度。如果是消化道出血或血小板极低,也会给予相应的治疗。

面对生命的即将消逝,患者和家属都会承受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很多病人家属对于病人即将离世的这个事实不接纳。”据孙文喜介绍,大部分病人临终时必定会出现呼吸加快,心率上升,呼吸困难,身体发热或湿冷出汗等症状,这些都是正常表现。“我们医护人员会尽量用各种手段减轻病人痛苦,同时告知病人家属。”

但仍有一些家属难以“放手”。曾有家属因坚持让护士给病人吸痰,吸完痰后病人病情加重,很快便过世了。“其实病人到了这个阶段,过世与吸痰并没直接关系,但家属就产生了自责,认为是自己的要求导致了病人的离世。”还有的家属,在病人临终时只顾着紧张焦虑,没有和病人做最后的沟通和告别,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走不出后悔和遗憾。

正是关注到家属在病人临终时留下的难以释怀的遗憾,工作中,她总是会“反复再反复地安抚家属,让他们不要过多关注病人的监护数值,而是与病人做好最后的沟通和陪伴。”

遇到手足无措的家属,她还会在旁提醒:“回忆一下你们是怎么认识的,怎么一起走过这一生的”,并告诉家属,“她现在虽然不能说话,但她能听到你说的这些,可能会走得更安心。”

通过两年的工作,孙文喜深感:“能为终末期的病人和家属提供这样一个场所,让他们都能平静地度过这最后这一段时光,这非常的有意义。”

提供安宁疗护是医护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8%,还有4000万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然而对应的现状却是:老年医疗机构、康复机构、护理机构、安宁疗护机构数量严重不足,人员严重不足,服务能力严重不足,这与老年人的迫切需求产生了巨大差距。

为此,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曾多次呼吁,三级医院建设安宁疗护中心很有必要,应该有一定的空间为晚期癌症病人提供临终关怀照护。

“一些肿瘤医院只愿意接收癌症早期或还可以治疗的病人,这就让一些晚期癌症病人求医无门。但是我们不一样,我们要做一个好的标杆,要用全程的关怀把病人的最后一段时间给托住。”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主任王德林告诉记者,中心设立两年来,已接受服务了300多名癌症病人。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据王德林介绍,在三级医院开设安宁疗护中心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在病情的评估判断上经验较多一些。其次,我们学科配置齐全,医学手段相较一二级医院更多一些。病人出现各种症状和问题,我们都能及时提供对症治疗和干预。”

然而目前,中心遇到的困境也不少。经常有患者给王德林打电话哭诉:我们已经等了很长时间,病人已经快不行了。或是排到号的时候病人已经走了很长时间。

“一共只有14张床位,一个月也收不了几个病人。”王德林语气中带着无奈,“所以我们就要向社会推广,向一、二级医院以及社区医院推广。”

如今,正是有了安宁疗护中心这个示范单位做标杆,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带动作用:不断有医护工作者从京津冀、山东、深圳、厦门、江苏、广西等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中心参观、学习、进修,希望把这里的经验带回当地,填补医疗空白。

“下一步还要不断探讨:什么样的模式更适合咱们国家的医疗现状,更能满足病人和家属的需求。”对此,王德林由衷地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投入这项事业中。“一些年轻医护人员不愿意做这个工作,觉得成就感不高。咱们就要在医学教育中把这一块补上,从一开始就告诉学生,这是医学,是医护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