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pe》
《Feye》
主持人:李黎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托玛·阿伯茨(Tomma Abts,1967年—)是一位以描绘小尺幅抽象画而闻名的德国画家,但她的抽象画与现代主义抽象画之间已有了明显的差异。我们知道,抽象绘画自20世纪10年代出现之后,沿着不断简化的逻辑走到极简主义单色画之时,已走到了简化的终点,也似乎走到了抽象的终点。但事实上,在极简主义之后,世界各国仍有许多艺术家继续从事抽象绘画的创作,抽象绘画也仍然在不断发展。这种发展可以总结为两种趋势:一种是将材料本身的物质性独立出来,使其成为作品;另一种是在画面中加入一些具象的元素,比如空间、光以及肌理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抽象与具象的结合。阿伯茨无疑属于后者。
阿伯茨的绘画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首先在构图上,她通常是用重复的几何元素来构建画面,通过将媒介简化为基本元素(线条、平面和色彩)来重新激活媒介。这些画作并不遵循传统的抽象艺术规则,它们涉及复杂的形状,以不同的方式分层和交叉,追求一种非对称性的平衡感,通过高光和阴影,制造出画面的深度感和运动感,模糊了前景与背景以及正面和负面空间之间的差异。其次,在色彩上,阿伯茨的每一幅画作都采用了丰富且有点中性的配色方案,过渡性的柔和色彩显示出作品的制作过程。她通常是用丙烯和油彩一遍遍地涂抹、覆盖,只有仔细观察,底层才会在画面的某一处透过表面,露出隐隐约约的图案和线条,这种多层次的覆盖赋予每一幅作品以鲜明的个人情调,并给观者带来一种温暖的亲切感。第三,阿伯茨的绘画不涉及自然、外部世界或其他主题,没有源自现实世界的提示,也没有先入为主的制约,她在直觉的指导下创作复杂的抽象图形,伴随着密集而繁复的制作过程,画作充满了不可预期的效果,以致使创作过程变成了作品的主题。第四,阿伯茨曾经在各种尺寸的画布上作画,但自21世纪初以来,她的所有作品都是48厘米×38厘米,她声称这是适合她的尺寸和风格。第五,她的作品的标题都经过缜密的推敲,据说有许多都是她从德国人名字典中挑选出的与画面贴合的字眼。
事实上,阿伯茨的绘画是理性与直觉相结合的产物。艺术批评家杨·费尔沃特(Jan Verwoert)将之描述为物化的“情感理性”,他认为:“阿伯茨的作品绝非表现主义的。只有在第二次观看她的图画时才能看到她最终找到的形式,那是一个长期且危机四伏的探寻决定的过程。乍一看,它传达了一种客观的印象。但是,赋予这些图画独特个性的恰恰是它们并没有急着展示其出人意料的品质,而是减缓了揭示它们的过程。”
阿伯茨这样解释自己的创作:“我发展了一些东西,对它的外观没有任何先入之见,因此,为了赋予它一种意义和自我证据感,我试着精确地定义形式。它们通过阴影、纹理等变得非常物理化,因此是‘真实的’,而不是其他东西的形象。这些形式不代表任何其他形式,它们不会象征任何东西或描绘绘画之外的任何东西。他们代表自己。”这位生于德国基尔的艺术家,于1995年完成了在柏林艺术学院的教育后,移居伦敦,并凭借自己的架上绘画获得了2016年的特纳奖。她是继吉莲·韦尔林1997年摘得特纳奖以来又一次得奖的女性艺术家,也是在1998年克里斯·奥菲利后第一个凭借绘画获得此殊荣的艺术家。主办方泰特美术馆赞扬她拥有“严谨而一致的绘画方法”,认为“通过其亲密而引人注目的画布,她建立并丰富了抽象绘画的语言”。
自2010年起,阿伯茨任教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她仍活跃于国际艺坛,展事不断。其作品为众多的公共机构所收藏,其中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英国泰特美术馆等重要艺术机构。在观念艺术成为主流的艺术氛围中,阿伯茨的绘画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其被业界肯定和推崇,一定是有其道理。认真审视她的绘画,你会发现,它们虽然是抽象的,但仍然具有幻觉性。从不同角度观看,这些画作具有不同的效果,那些静止的画面总是给人以剧烈的运动感,这一点正与我们不确定的时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