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7月2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美丽中国 垃圾分类,来了大动作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垃圾分类,来了大动作

长宁区四季晶苑小区每个楼层放干、湿两个垃圾桶

如果你所在的小区已经开始做分类,却发现垃圾车还是混收混运,一定要拍照取证,然后打12345举报!图为上海使用的湿垃圾清运车。 (资料图片)

垃圾分类从小抓起

编者按

有圈内人指出,从2000年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名单公布算起,确切地说,我国垃圾分类提出了十九年,而不是实施了十九年。因为,这十九年来并没有大动作。《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7月1日起正式实施,率先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这回进行的垃圾分类,是“动真格的”大动作无疑。在我国垃圾分类的进程中,上海率先步入强制时代。

垃圾分类非搞不可?到底要不要强制执行?不好好分类究竟行不行?这些热议了多年的话题,借上海的先行,今天我们不妨再来探究一番。

上海垃圾分类走进“大考”期,其他城市还会远吗?

上海:“大考”不分国籍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丁秀伟

■ 朱丽叶

7月1日,备受关注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第一个强制执行垃圾分类的上海准备好了吗?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实际情况如何?市民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了吗?就此,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实地走访了长宁、松江、青浦的多个小区,一探究竟。

垃圾分类不能“一刀切”,仍存瓶颈待破解

“我们小区从2018年6月就开始垃圾分类,现在已经习惯了,其实真的不难,连我孙女都会垃圾分类。”家住长宁区天山二村小区的刘阿姨对记者说,最开始垃圾厢房边会有志愿者宣传、指导如何分类,现在很多居民自觉分类投放,垃圾分类意识已逐步养成。新改建的垃圾箱房不仅“颜值高”,更解决了困扰小区已久的环境问题。“以前垃圾桶旁有股酸臭味,地上也很脏。现在垃圾分类后,味道一点都没有了。”刘阿姨说。

在松江区奥林匹克花园小区,记者看到小区已经撤桶并点,居民扔垃圾本该遵循“定时定点”的规则,然而还有人将未分类的混合垃圾扔到垃圾桶撤走后的空地上,甚至有人把垃圾袋抛进了小区绿化带里。

而青浦区中铁逸都小区,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6月初,小区二期刚实施撤桶并点时,频繁出现乱扔垃圾现象。”小区所在的青园居委会负责人介绍,为了解决垃圾乱扔给小区带来的影响,居委会联合物业一方面加强了巡查清理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在小区大屏幕、门幢告示栏、电梯醒目位置广而告之“温馨提示”,提醒居民配合小区推进垃圾分类的一系列措施,不要乱扔垃圾。

撤桶不是“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在长宁区四季晶苑小区,记者看到每个楼层都有两个垃圾桶。原来,为最终实现定时定点,居民决定先不撤桶,而是“加桶”。小区287户人家,原来每个楼层放一个桶,如今有两个,且标记清楚干垃圾和湿垃圾。表面看是“加桶”,实则是在不影响居民垃圾投放便利度的前提下,在每个楼层就地实施分类,培养其习惯,最终是为了更平稳地“撤桶”。

只要进入上海,任何人都要遵守规定

最近走进上海的家庭,最大的改变可能就是家里垃圾桶变多了。垃圾桶上都贴有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等标志。

如果不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怎么办?《条例》施行的同时,上海城管部门也将开展执法。根据《条例》规定:单位未将生活垃圾分别投放至相应收集容器的,由城管执法部门责令立即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个人将有害垃圾与可回收物、湿垃圾、干垃圾混合投放,或者将湿垃圾与可回收物、干垃圾混合投放的,由城管执法部门责令立即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在实际执法中,哪些行为属于“拒不改正”?记者从上海市城管执法局了解到,根据《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违法行为查处规定》(下简称《查处规定》),城管执法部门责令立即改正的,当事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认定为拒不改正:拒绝、阻挠城管执法部门现场调查取证的,拒不签收《责令改正通知书》的,当场拒绝改正违反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规定行为的,30日内被发现同一违法行为3次以上的。

《查处规定》还明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城管执法部门应当根据《上海市社会信用条例》相关规定,将单位和个人违反生活垃圾管理规定的信息归集到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并依法对失信主体采取惩戒措施:不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且拒不改正,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阻碍执法部门履行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等。

对于垃圾分类的违法认定,除了城管队员巡查主动发现,投诉举报也可以作为乱扔垃圾的取证依据。垃圾分类的违法认定主要以现场笔录、录像资料、取证照片为主,比如垃圾厢房和单位安装的监控探头视频,居民、志愿者、物业拍下的照片和视频或者证言等,经过审查都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目前,上海道路、地铁等公共场所设置的垃圾桶,一般情况下将只有干垃圾和可回收两种。如果在公关场所产生湿垃圾,需提前准备一个袋子,把它带“回家”。此外,《条例》并不是只针对上海居民,游客和外国人在上海不分类也会处罚。因为《条例》属于地方性法规,具有属地原则。也就是说,任何人只要进入上海的行政区域,都要遵守《条例》规定。拒不改正的,同样要被处罚。

垃圾分类到底要不要强制执行?

■ 张淼

垃圾分类,我国叫了多年,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上海先行一步,步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让那些关于垃圾分类的热门话题再次热议起来。

这次依然只是喊喊口号?

2000年6月1日,原建设部公布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名单,其中包括北京、上海、 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和桂林8个城市。这一年算作中国垃圾分类的元年。但确切地说,是垃圾分类提出了十九年,而不是实施了十九年。大家也知道,这十九年来并没有大动作。虽然一些民间个人和机构做了很多尝试,积累了成功经验,但规模较小。

不过,目前正在进行的垃圾分类是动真格的——因为垃圾增长太大。

2000年,全国垃圾清运的总量是11818.9万吨,到了2016年,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21500.5万吨,增长了近一亿吨。其中北京和上海目前垃圾年清运量都在900万吨上下。这给市政和环境都增加了极大的负担。

如果不分类,那么只能填埋或者焚烧。填埋没有地,污染问题多,且有长期隐患。至于焚烧,也因为对周边居民的健康隐患,成为近些年导致群体事件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做垃圾分类,迫在眉睫。

这一次中央对垃圾分类的重视也是前所未有的,给46个城市下了硬指标,每个季度都搞排名。在上海立法强制分类之前,深圳、厦门、宁波、杭州、苏州等许多城市都已经下了很大功夫、投入大量资金做垃圾分类。

分完又混收混运怎么办?

很多人说起垃圾分类,都会抱怨即便做到了前端分类,后端也是混收混运,分了也白分。

垃圾分类有个很尴尬的地方,哪怕一个社区有一半的人都把垃圾分好了,而因为另一半的人没分,社区垃圾桶里就还是乱的。更何况以往力度不够,真正尝试做分类的居民占比非常少。所以尝试过分类的居民会觉得自己白分了,而环卫部门看到的也还是里面什么都有的垃圾桶。

目前,中国绝大部分城市(除了个别试点小区外)还是混收混运。但上海在强制分类之前,已经下了很多功夫做后端分类收运和分类处置的配套。

上海在《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设置了与分类收运相关的目标,包括:

改造分类收运中转设施:2018年,全市41座大型中转站全面实现“干、湿”垃圾分类转运,市属中转码头设置45只湿垃圾专用集装箱;2019年、2020年分别达到90只和180只湿垃圾专用集装箱。

重构可回收物专项收运系统,落实再生资源回收“点、站、场”布局:2018年,全市建成2000个回收网点、109座中转站和10个集散场;2019年,全市建成5000个回收网点、170座中转站;2020年,全市建成8000个回收网点和210个中转站。

另外,根据《2017年上海绿化市容统计年鉴》,上海市还进行分流分类清除,当年分类分流清除量已有234万吨。

前端不分类究竟会给后端处置造成什么问题?

前端如果不分类,对于后端填埋和焚烧乃至回收再利用都会带来一些棘手的问题。

比如:有害垃圾混入生活垃圾,会增加焚烧排放物和填埋场渗滤液中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的浓度;纸类等可回收物和湿垃圾混放在一起,会被污染,降低甚至失去回收价值(这也是家庭做好分类相比让拾荒人再分拣的优势所在);而厨余垃圾与干垃圾混放,会大大增加垃圾的含水率,使得焚烧前不得不放置几天进行腐化和脱水(含水率高也会降低垃圾的燃烧效率,需要添加更多的化石原料助燃);干垃圾和有害垃圾混入厨余中,会导致厨余垃圾产出的肥料品质低,无法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去。

垃圾分类确实会带来“不方便”。但是,随着垃圾分类系统逐步完善,以及居民逐渐适应并熟练分类,这种“不方便”会变成“分类强迫症”。麻烦谁都怕,但是我们扔出去的每一片垃圾,如果不经过合理妥善处理,都会给环境带来伤害,所以,即使麻烦,也希望我们每个人能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对于垃圾分类而言,每一份坚持里都会有一份收获。这不是一个轻松自在的过程,但必定是一个幸福感不断提升的过程。

长路重在坚持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评论员 韩亚聪

垃圾分类的“强制时代”来了。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开始实施。通过立法,上海确立了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和相应法律责任等。在进行20多年倡导工作后,这一率先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的突破具有标志性意义。

当下,垃圾分类可以说是我们生活中的“热词”,从中央到地方、从学校到餐馆、从家庭到单位,垃圾分类正在成为人们眼里的新时尚。关于垃圾分类的主题宣传宣讲正在各地热热闹闹地开展,推动垃圾分类的单位和组织越来越多,这些都是我们乐见其成的事情。

但我们应该意识到,在做好垃圾分类这件事上,并不是几场“疾风骤雨”就能立刻见效的,也无法靠一时兴起的短暂激情就能一步到位。显然,这是一段很长的路,是一场持久战。

近日,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就显示,超九成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对于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是重要的,但仅三成认为自身做得“非常好”或“比较好”。这折射出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道理大家都懂,坚持做下去却很难。

愿望和现实的反差勾勒出做好垃圾分类面对的困境和挑战,同时也对做好垃圾分类提出了硬核“指标”——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如今,除了上海,北京、深圳等超大城市也就生活垃圾管理进行修法或立法,进行督促引导,强化全流程分类、严格执法监管。政策和法律出台后,我们需要相关部门的坚持到底:对于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要真正执行到位,不要陷入“居民分类,官方混装”的形式主义,这不仅不利于推进垃圾分类,也会削减居民的积极性。各地在推广垃圾分类过程中应多一些长效管理举措,在规定执行、习惯培育和知识普及等方面让人们看到持之以恒的官方决心。

但说到底,垃圾分类不是政府的“独角戏”,主角还是广大家庭和居民。如果作为垃圾分类前端的居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改善生活环境”的美好愿景肯定会多一重屏障。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国家规划振奋人心,剩下的就是每个人坚持到底。如果能够让下一代更幸福、环境更可持续、中国更美丽,那么多准备几个垃圾桶,对分类流程一以贯之,无疑是既划算又双赢的途径。

从认同到践行再到坚持,这不是一个轻松自在的过程,但必定是一个幸福感不断提升的过程。对于垃圾分类而言,每一份坚持里都会有一份收获,坚持到底了,就一定会有一个“绿色可持续”的未来等着我们。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