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韵曦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第一个关于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纲领性文件。6月2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指导意见》进行了解读。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指出,《指导意见》的出台,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三是普通高中面临着多维改革同步推进的繁重任务。
他特别提到,截至2018年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8.8%,比2012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5.2%,比2012年提高了6.8个百分点,普通高中教育已经进入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发展新阶段。
吕玉刚指出,“当前,普通高中教育正处于普及攻坚、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三大改革同步推进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高考综合改革,提出要探索‘两依据、一参考’的录取模式,对普通高中学生的选课走班、教学组织、综合素质评价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此次印发的《指导意见》提出了1个总体目标和6个具体目标。“这些目标的达成,能够有效保障育人方式改革取得实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吕玉刚表示。
课程修订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
作为《指导意见》的主要任务之一,为实施好新课程新教材,《指导意见》提出工作目标:结合推进高考综合改革,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在会上了解到,此次课程方案修订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据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介绍,“这次课程结构优化突出的一个重点就是课程的可选择性有所增加,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和高考综合改革的需要。”更主要的是,“这次新课程的修订体现在育人功能的增强”。申继亮表示,课程育人功能的增强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把立德树人的要求充分落实到我们的课程教材当中。各学科首次凝练提出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第二,为了强化课程教材的育人功能,提出学业质量标准。明确每一门课程到底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规范教学要不超纲、不盲目赶进度。同时,也为考试命题提供基本依据。
坚决克服“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倾向
此次《指导意见》还对加强和改进命题等工作提出要求。
针对深化考试命题改革,《指导意见》要求,在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和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命题都要以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促进教考有效衔接。
“防止简单的、片面的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坚决克服这种倾向。”吕玉刚表示,要从优化考试内容、创新试题形式、科学设置试题难度和加强命题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要求。
就如何改变长期以来在普通高中阶段存在的唯分数、唯升学现象?吕玉刚表示,此次《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的改革,着力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同时提出了相应措施。一是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局出发,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二是加快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研究制定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完善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激励办法,切实扭转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的倾向。三是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认真落实德育工作指南、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强化实验教学和阅读教育、修订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美育教育、制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打造社会实践大课堂等措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