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6月13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女界报道 走进妇女群众 倾听妇女呼声 从都市“小白领”到返乡创业“蘑菇王” 南京启动家庭档案指导服务 陕西举办巾帼家政服务节 “湖湘大学堂·女性讲坛”开讲 书香浸润亲情文字播撒温暖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春秋家庭:

书香浸润亲情文字播撒温暖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徐旭

全家三人共撰写并出版多部歌颂党、国家、民族、军队和社会和谐的诗文作品集,其中5部书正式出版,2部书待出版。多篇作品分别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一、二、三等奖以及其他多种奖项。全家立功、获奖总数共150多件(次)。

“书让我们家充满了温暖、和谐、积极、向上。”全国“最美家庭”李春秋家庭是典型的书香之家。

在在国家广电总局机关服务局工作的李春秋拥有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书是所有家庭成员共同的爱好,家中藏书很多,曾因数量太多,把放书的柜子压塌过。

李春秋的母亲安丙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老共青团员,虽然年轻时因家庭贫困没能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但老人一直保持着爱好读书的习惯。如今,已88岁高龄的她,依然能独立阅读新闻。

李春秋和爱人郜延伟都是转业军人。郜延伟在部队时养成了三个“半小时”的习惯,那就是每天早上听半个小时的广播,中午看半个小时报纸,晚上读半个小时新闻。如今,延续了在部队养成的作息习惯,他和李春秋每天早晨六点准时起床,伴随着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的背景声,为家人们张罗早饭;每天晚上七点,全家人准时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新闻联播》。

从小学起,女儿郜舒笛就开始背诵儒家经典《论语》,只要在背诵中有了新的体会,她就会和全家人一起分享阅读心得。

郜舒笛从小就喜欢写诗词。为了让女儿领略诗和远方,李春秋夫妇带她到杜甫的诞生地河南省巩义市,品味历史的芬芳;长大后的郜舒笛崇拜作家铁凝,李春秋夫妇专门带她去野三坡百里峡感受《哦,香雪》中的意境;读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李春秋夫妇就带她去桑干河畔重温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

女儿郜舒笛身上的书卷气以及对文字创作的热爱,得益于父母的言传身教。曾于部队担任新闻干事的郜延伟,如今是全国公安文联会员,即便多年从事宣传工作,仍始终不改初心,以饱满的热情和奋斗的激情宣传身边战友,弘扬红墙卫士精神。曾在解放军报社做过多年采编工作的李春秋,极其热爱文学创作,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她以笔为旗,为宣传人民警察队伍撰文赋诗,弘扬正能量。

在父母的影响下,女儿郜舒笛笔辍不止,2017年她独自创作的文学作品集《笛音》正式出版,她希望这本充满爱与纯洁的文学作品能让更多孩子感受到温暖。

全家人还通过中央国家机关和本单位的扶贫支教人员,把总价值两万多元的书籍捐赠给山西平顺县、四川甘孜德格县、河北平山县西柏坡革命老区、藏区的中小学生……2018年,郜舒笛用自己所有的压岁钱和稿费,购买了310条红围巾,送给西柏坡中学的全体师生,让革命圣地西柏坡燃起了爱心红霞。

李春秋和郜延伟都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难以忘怀那段因贫困失去上学机会的苦痛,我们都曾得到过好心人的帮助。”李春秋动情地说。

如今,带着感恩之心回报社会。夫妻二人帮助了很多学生、军人、同事,现如今,这些人有的成了记者,有的考上了军校,有的正扎根农村积极为扶贫事业奋斗……

“作为社会的最小单元,家所承载的责任和使命关系到社会和国家。” 李春秋说,如果每一个家庭都诚信友善,充满阳光,向善向上,那么我们国家这个大家就会更加文明和谐,自信地向世界展示美好形象。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