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5月30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文化周刊 看点 常沙娜:“花开敦煌,我一辈子的事业” 巩俐演郎平,行吗? 《1000天阅读效应》:开启幼儿阅读之窗 《玉道》 “中华家园”曾成钢雕塑作品展福州揭幕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常沙娜:“花开敦煌,我一辈子的事业”

常沙娜在20世纪80年代临摹的敦煌壁画

《九色鹿》(敦煌壁画临摹)常沙娜

我随父亲来到了敦煌,我叫沙娜,敦煌称为沙洲,我和敦煌生来就有着缘分。我的根在敦煌,这辈子离不开敦煌了。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袁鹏

■ 徐美娟

东汉应邵注《汉书》中,释“敦煌”之名:敦,大也。煌,盛也。遥远西北的大漠黄沙中,巍巍矗立的莫高窟将1600余年的岁月,尽数容藏其中,成为散落在茫茫戈壁上的一颗明珠。从明珠蒙尘到浊气尽洗,多少人从意气风发到两鬓斑白,用青春和生命守护着敦煌才有今天的璀璨再现,在这其中,常书鸿和他的女儿常沙娜更是将毕生奉献给了敦煌艺术。

常书鸿先生与西北师范大学渊源颇深,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常书鸿就来到西北师范学院美术系讲学,系统介绍了敦煌艺术。1958年,在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的基础上扩建了兰州艺术学院,常书鸿兼任院长并亲自执教,为该学院的美术教学奠定了基础。

5月19日,常书鸿之女常沙娜先生时隔多年应邀来到父亲生前工作过的西北师范大学,为200多名师生做了题为《花开敦煌:我一辈子的事业》的主题分享,众多的仰慕者前来聆听了她与敦煌的故事。

常沙娜先生以自己名字的由来作为开场白:“我是在法国里昂出生的。由于爸爸和我的命运都与中国西北大沙漠中的敦煌难解难分,许多人以为我的名字沙娜是沙漠与婀娜多姿的意思。但我的名字沙娜是法文saone的音译,而La Saone是法国城市里昂的一条河流。我随父亲来到了敦煌,我叫沙娜,敦煌称为沙洲,我和敦煌生来就有着缘分。我的根在敦煌,这辈子离不开敦煌了。”

回忆起与敦煌的不解之缘,常莎娜说离不开父亲对她的深刻影响。

88岁高龄的常沙娜先生回忆往昔,提起父亲眼角溢满了欣喜。“我的确是幸运的。我有一个被称为‘敦煌守护神’的父亲,父亲又把我带到了佛教艺术的圣地敦煌。我每天跟着大人们临摹,练就了我临摹的童子功,我的绘画基础就是那样打下来的。”

常沙娜先生说:“我相信,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指引父亲走向敦煌。那天,父亲在塞纳河边的一家旧书摊上,不经意发现了一部由6本小册子装订成的《敦煌图册》画册。画册中400幅有关敦煌石窟和塑像的照片深深地吸引了父亲。父亲才知道在中国还有这样一座艺术宝库存在,而且在国外引起了轰动,中国人却不自知,这深深地震撼了他,所以他当即决定一定要回国、去敦煌。”

几经辗转之后,常书鸿一家人终于回国到了敦煌。常沙娜回忆,“当时的敦煌物资极度匮乏,连蔬菜都很难吃的上,我们抵达敦煌的第一顿饭就是一碟醋和一碗水切面。”

在这样的条件下,常书鸿把整个身心扑在敦煌艺术的研究与保护工作上,每天为呼吁石窟保护奔走,十分忙碌。然而,妻子却因为难以忍受敦煌的艰苦条件离家出走。常沙娜不得已中断在酒泉河西中学的学业,回家照顾弟弟的同时开始临摹壁画。

1948年,常沙娜离开敦煌,赴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附属美术学校,开始系统地学习世界艺术史。她了解到除了敦煌,世界上还有希腊、罗马、埃及等灿烂而古老的文明。两年后,抗美援朝开始,很多在美国的留学生纷纷回国,她也选择了回国。与正在北京筹备敦煌文物展览的父亲相逢,她在展览上认识了父亲的朋友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两人十分赞赏常沙娜的壁画临摹作品。

之后,经林徽因推荐,常沙娜在清华大学营建系任助教。在林徽因的指点下,她进入工艺美术领域,曾先后参加人民大会堂外立面的建筑装饰和宴会厅的建筑装饰图案设计,以及民族文化宫、首都机场等国家重点建筑工程建筑装饰设计和壁画创作。其代表论著有《敦煌历代服饰图案》以及合编的《 敦煌壁画集》等著作。1997年,她还主持并参与设计了中央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区的大型礼品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

在识字率不高的古代,人们离不开图像的说明。常沙娜作为敦煌图案研究的专家与教育家,通过对敦煌石窟图案装饰元素的解析,让世人从图案艺术的角度重新认识了敦煌艺术。她说:“兰州作为丝绸之路上通往西域的一个枢纽,一定要将敦煌作为一个专题进行研究,好好学习,然后再创新。在新的时代下,如何将艺术、展品和产品很好地结合起来是年轻人一定要好好思考和去做的事。”

她也批评了现在研究敦煌的一些浮躁现象:“现在,扎扎实实地到敦煌去做研究的人没有多少,获得的成果也不够多。很多时候,就是看一看、晃一晃,以为这样就够了。还是要扎扎实实,不要太浮躁。中国特色的东西一定要好好运用,敦煌也就一千多年,我们还有五千年的历史。所以方方面面都要刻苦用心去研究。”

已到耄耋之年的常沙娜先生依然从容优雅,一身书香气质。在分享会结束时她用父亲生前经常勉励她的一句话寄语年轻学子,“生命不息,跋涉不止。希望我们的年轻一代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学习我们的传统,知道我们的特色,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东西与现代的生活相结合进行文创,并传承下去。”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