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徐旭
全家共拥有35项国家专利,4位成年成员人人有专利,且都是中国发明协会会员。荣获2019“全国最美家族”的侯宁家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创新性家庭,堪称“发明之家”。
侯宁家庭是北京市海淀区一个普通而不平凡的“六口之家”。这个家庭的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热爱并保持学习,发现并解决问题,希望通过发明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
“品味书香,乐享发明,润泽社会”是这个家庭多年来秉承的家风,这12个字深刻影响着三代人。侯宁的父母曾经获得首届全国“最美家庭”,在“九三”大阅兵时成为辽宁省唯一一个受邀观看的家庭。父亲是优秀党员,母亲曾获省、市、区“优秀母亲”称号,成长在这样一个家庭,对侯宁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对于发明,侯宁的母亲认为,发明不是发明家的专利,而是一切热爱生活、善于观察者的副产品。
第一次萌发创新发明的想法,侯宁已经记不清具体是几岁了,但第一次将发明点子付诸实践,她印象深刻。2003年“非典”那段时期,放假在家的侯宁和父母通过电视新闻密切关注着最新的救治情况。当看到医护人员在救治过程中不幸被感染的时候,心里像针扎一般难受,她脱口而出,“光是戴口罩隔离不了病毒的话,设计一个防护更全面一点的面罩该多好啊!”
这个想法立即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经过全家人的共同研究,针对病毒的感染特点,他们一起设计了医护人员的专用防护面罩:面罩的进气通道口设计在身后腰间,并加以过滤,大幅减轻了感染概率。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侯宁将一家人讨论出的想法、草图、理论依据等整合后发邮件给当时的非典防控指挥部,希望能够为这场灾难作出微薄贡献。不曾想,指挥部接到邮件后,高度重视,给他们家回电致谢,对他们的发明给予了充分肯定。
这件事鼓舞了侯宁,也成为侯宁及其家庭走向发明创新之路的起点。从那以后,本着服务于生活的目的,侯宁一家人在发明上倾注了更多心血。看到孩子落井施救困难设计了“深井智能救生器”;早在社会关注雾霾之前,就设计了个人吸烟过滤器,用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在南方大旱之时,设计并在自家使用家庭中水自动回用装置,每月节水3吨;为每天辛苦喂患病女儿吃饭的“小可然”父亲,送去发明的流食辅助器,解决其生活难题。当北京市面向社会征集居民生活问题解决方案的时候,侯宁家庭四口人每人申报一项,并在首届科技公民创新大赛中获奖。全家所拥有的35项专利无一不是来自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生活的热爱。
每当家庭成员有新的想法,侯宁一家就会互相提供思路,一起查阅资料,共同动手制作。在讨论的过程中,这种深度交流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受“家学渊源”的影响,年仅5岁的女儿也对新奇的物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侯宁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有次女儿在画图时设计出自己想要的床,这让她感到特别惊喜。“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思维是有一定影响的,能够让他们敢于去想去动手,这其实是整个家庭在发明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无形财富。”
侯宁家庭是一个特别爱读书的家庭,读书已经潜移默化到每个人的骨子里,父母更是爱书如痴,老家的藏书有几千册,书房的三面都是书架,书架顶上也堆满了书。在这样的书香环境下,侯宁从小学习成绩优异。与书的缘分,也让侯宁从北师大数学系硕士毕业后来到国家图书馆工作,并担任国图艺术中心副主任。
在父母的影响下,侯宁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每到新环境,都时刻保持紧绷的学习状态。工作后,首批通过副研究馆员评选。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侯宁也延续了父母的风格,身体力行将好学精神传递给孩子。
侯宁告诉记者,女儿今年5岁,自己作为母亲这个角色也才5岁,所以自己和孩子应该是同龄,要共同学习。无论自己工作多忙,也保证100天里起码有95天是每天花一小时以上的时间陪伴孩子学习,将知识演化成各种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和关爱中学习知识,感受文化,如今5岁的女儿可以背诵《三字经》以及数十首唐诗。
侯宁在教育孩子学习的同时,也带动父母学习新知识,原本从未接触过外语的父母,在侯宁和爱人的带动下,每天学习英语。浓浓的学习氛围让这个家庭充满欢声笑语。
2019年,侯宁家庭以其和谐的氛围,创新的理念,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为千万家庭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获得了“最美家庭”的称号,侯宁认为,这个“美”是多美的组合,和谐的美,学习的美,奉献的美。每一个发明都是源于为社会做奉献的心,这份简单朴实的心,正如侯家家训,“品味书香,乐享发明,润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