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节将近,《新女学周刊》特邀专家撰文关注男护士职业发展问题。尽管男性从事护理工作古已有之,但现代护理事业中,女护士成为深入人心的形象。男护士在护理业的处境,反映出性别偏见带来的双向性别歧视,表面上看男护士难以进入护士职业,但实际上男护士又被“偏爱”。要解决男护士发展难题,一方面要弱化护理职业与女性特质的联系;另一方面,要多展示积极的男护士形象,减少护理行业对男学生的排斥。在招工、培训及晋升时,以工作能力与工作业绩作为考量的标准,才能解决护士行业的双向性别歧视。
■ 高修娟
在大部分国家中,护理行业中的女性远远多于男性。中国的注册男护士不足1%。大多数国家中男护士的比例在5%~10%之间,南欧(如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和西非的一些国家的比例稍高,超过20%。极少数国家,由于特殊的社会文化原因,男护士的比例较高,如毛里求斯的男护士和女护士比例相当。尽管男性从事护理工作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溯至拜占庭时代),但南丁格尔开创的现代护理事业深入人心,在人们的观念以及各种媒介中展现出来的护士形象都是女性,以至于人们认为护士一直都是女性,男性从事护理工作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新现象。
护士职业性别分工衍进回溯
回顾历史可知,在南丁格尔建立现代护理业之前,男性一直是护理业的主力军。西方历史上,护理一直和基督教密不可分,由男性主导的宗教团体,包揽了大部分护理工作,在11世纪到12世纪时,“耶路撒冷圣约翰医院骑士团”在十字军东征以及后来的时期为士兵和朝圣者提供医疗护理。十五世纪始修道院也为特殊人群提供医疗护理,尤其是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工作由男性承担的历史,一直延续下来,未曾中断。
直到19世纪50年代的克里米亚战争,南丁格尔的医疗护理工作,减少了战争中伤病士兵的死亡率,并在之后创办护士学校,由此开启现代护理事业。此时,护理业不仅专业化了,也女性化了。自此之后,女性成为护理业的主力军,护理业也沾染上浓浓的女性气息,护理业不仅倡导同情、关爱等女性价值,更将护士打造成女性的“白衣天使”形象。
这一结果,使得在20世纪以后,要将男性重新吸收进护理业,变得颇有难度,一些国家如澳大利亚,为了吸引更多男性进入护理业,不得不在宣传中采取“科学策略”,即强调护理的科学性,降低这一职业和女性的联系,以便吸引男性。
职业与性别的双重刻板观念阻碍男护士发展
由于护士多是女性,并且被认为适合女性,同时,男护士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比例较低,人们往往会对男护士心生好奇:男性为什么会当护士?他们适合当护士吗?他们能做好护理工作吗?笔者曾经对安徽省一个医学院的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过调查,通过对该校2007级男护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男性进入护理行业仍然受到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
在该医学院2007级的本科生中,护理专业总人数567人,其中男生仅75名。该校在护理专业的招生中,并未限制性别比例,而在75名男生中,有近四分之三(74%)是调剂而来,而非第一志愿填报。尽管在毕业时,这些男生大多在三甲或三乙等级的医院找到了待遇不错的护士工作(77%),仍有66.7%的男生想要转行,并且有70%的男生认为“如果有其他选择,我不愿意当护士”。他们之所以接受护理专业与护理工作,更多是出于考上大学以及找到工作这样的现实考虑,而缺乏从事这一职业的长期打算。
在对待护士职业的态度上,比较而言,男护生的态度更加两极化。一方面,男护生甚至比女护生更加认同护士职业的专业性、价值观;另一方面,也比女护生更加认同护士职业与辅助性、女性化、社会地位低下等负面形象之间的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男护生并不如女护生那样认同护士职业,却自认为男性从事护理职业有着特殊的优势:“男人做护士,会比女人做得更好”。他们认为,男性有体力优势,更果断冷静,更了解医疗器械,适合在急诊室和手术室等需要搬运挪动身体、面对紧急情况或者使用复杂仪器的科室。同时,他们认为尽管女性富有同情心、关爱他人,但在处理复杂的医患关系上,男性更胜一筹。此外,他们还强调男性比女性更有事业心,男性进入护理行业,会使护理业更加专业化,有利于提高护理业的职业形象。由此可见,男性从事护理,面对的巨大阻力,依然来自固有性别观念。
尽管护理业需要男性,护理业本身也并不排斥男性,男性也自认为可以做好护士,但护理仍旧被人们刻板地理解为女性职业,男性身处其中,被视为另类,看不到职业发展的前景。在笔者的访谈中,许多男护生提到遭遇病人及家属好奇的目光、质疑甚至辱骂,认为男人做护士,是在“做女人的事”“不如回家种田”。
推动男护士发展的路径
纵观国内外男护士的职业发展状况,尽管男护士也遭遇了一些歧视和污名化:如被认为是同性恋或“娘娘腔”,又如护理教育中对男生的忽视或排斥,但他们的职业处境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糟。在欧美发达国家中,男护士的职业处境相当好。一方面,男护士在医院中往往集中于某些特定的科室,如精神病科、手术室、手术麻醉、重症监护或者急诊等,并不需要直面大量的病患及家属,较少引起人们的质疑,而这些科室往往收入更高,使得男护士的平均收入高于女护士。另一方面,尽管属于少数派,但男护士在晋升方面往往享受着“隐蔽的优势”,而不是像女性在男性主导的行业中那样,遭遇职业发展的“玻璃天花板”,反而乘坐着快速上升的“玻璃电梯”,男性总是被认为更有抱负、更有领导能力,也因而比女性更多地进入管理层。
总体而言,男护士在护理业的处境,反映出性别偏见带来的双向性别歧视,表面上看,男护士似乎是性别歧视的受害者,男性难以进入护士职业;但在实际上,在护理业内部,男护士又被“偏爱”,因性别偏见得以比女护士得到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难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改变护理业中的性别偏见:一方面,借助多种宣传手段,强调护理职业的专业性,强调护理业在医疗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与发展前景,以此弱化护理职业与女性特质的联系,尤其是与女性相关联的辅助性、服务性工作内容的联系,提高护理职业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要减少护理业的双向性别歧视,在护理教育中,改变忽视男护士历史贡献的现状,多展示积极的男护士形象,减少护理行业对男学生的排斥,做到性别公正。同时,在招工、培训及晋升时,不根据性别作为判断的依据,而以工作能力与工作业绩作为考量的标准,减少性别偏见,才能解决这种双向的性别歧视。
(作者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