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新招牌,虽然不言不语,其实是在说话在塑型,有着实实在在的影响力。
这些以自家女儿名字命名的店铺,不管它的开设、经营者是不是与这个女孩有直接关联,它都带来和提倡了一种观念和现实的可能,那就是让女孩在村庄公共场合的能见度更高,让她们与乡间经济社会的关联度更高。
■ 舟子
据报道,印度北部喜马偕尔邦的村庄兴起“用女儿名字命名家中商店”活动,当地政府资助家庭把店铺的名字改成家中女儿的名字,希望借此提升当地家庭对女孩的重视。喜马偕尔邦政府要求每户商家用自家闺女的姓名命名各自的商店,新的招牌由政府出资更换。
不知当地政府的这项“要求”严格到什么程度,是不是强制?如果是强制则过度了,毕竟店铺招牌的命名是店家自己的事,只要不违反有关法规,如何命名,店家应有自主权。如果不存在强制,则令人耳目一新,值得称道。
招牌一小步,观念一大步。给店铺起名与给孩子起名一样,承载着家人不少的关注与期待,也反映出特定时期的社会风尚。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村庄里的女孩们的存在更容易被淹没,即使偶有存在感、偶尔出现,也往往无足轻重、不被重视。
在这样一种情境之下,一块块以女孩命名的店铺标牌就像一块块有着政府有形之手在推动、倡导着的公益广告牌,提示着女孩们的存在与价值。加之,在广大的村庄之上,店铺还是稀有的物资服务流通站和信息资源集散点,一个个以女儿命名的店铺一方面显示了女儿在这家人中的“闪耀”地位;另一方面,这种门楣地位的荣耀感也会随着进出店铺的人流散播到更加广大的人群和大地,成为一颗颗宣讲“女儿荣耀”的种子,无形中,养成、更迭着人们的观念……这些新招牌,虽然不言不语,其实是在说话在塑型,有着实实在在的影响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观念的养成非一日所成,观念的更迭也非一日所能达成。据报道,当地妇女和儿童发展委员会的工作人员萨特南表示,这项活动开始时遇到很多阻力,但渐渐地,人们开始配合,愿意用女儿的名字来命名自家店铺,街上出现很多如杜尔迦美发店、拉娜洗衣房、默娜利汽车维修等店面招牌。一名母亲称她的女儿看到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招牌后笑得合不拢嘴。
看来,当人们感受到这种“改法”的魅力之后,就会有更多改名的动力。如果说,“杜尔迦美发店”“拉娜洗衣房”……这样的招牌看起来还有点传统,与印象中的女性性别分工符合,那么,“默娜利汽车维修”这类的招牌则堪称有较大的革新效果:也许店里有女维修工默娜利,也许没有;也许,它只是默娜利的父亲或者哥哥开设的,但女孩和汽车维修不再隔离。
一块块招牌所承载的语言文字不是孤立的,在语言文字到达不了的地方,观念难以先行。有时,语言文字就是一种启蒙,它创造一种认知,制定一种可能,起到创设概念与制定责任的作用。
这些以自家女儿名字命名的店铺,不管它的开设、经营者是不是与这个女孩有直接关联,它都带来和提倡了一种观念和现实的可能,那就是让女孩在村庄公共场合的能见度更高,让她们与乡间经济社会的关联度更高。
她们是自家店铺的标识与形象代言人,某种程度上,也是她们自己所处社会情境和地位的代言。只有那些喜爱、善待女孩的家庭才会心甘情愿地把自家女儿的名字突显在店铺招牌上并引以为傲吧;反之,那些不重视女孩的家庭,也会因此活动的影响而有所触动和反思吧。
除了改招牌外,该地还采取了更多让女孩和女孩家庭有所得的做法。据报道,当地政府还要求每个村子推荐至少3名优秀的女孩子,把她们的照片和简介做成海报,贴在村委会门口。此外,政府计划为只有女孩的家庭颁发特别证件,有效期五年,贴有女孩父母照片,持卡人将享有在当地政府部门办理业务的优先权。萨特南表示,女孩们表现很棒,现在是属于女孩的时代。
在我看来,优秀女孩海报和有优先权的特别证件比翼齐飞,可谓精神和物质鼓励并行,使得“提升对女孩的重视”没有沦为一句空话或口号,而是立足于乡村的现实情境,让广大村民在一件件具体而微的实事中体验感受到了女孩可以很棒。当然,女孩们也是不负众望,实至名归。
提升对女孩的重视,家庭和政府都有许多实事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