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徐旭
清风拂面,见之忘俗。两会现场,全国政协委员杨佳成为众多媒体采访的对象,这不仅因为她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唯一一位盲人女委员,更因神采飞扬、落落大方的谈吐让人印象深刻。
15岁上大学,19岁留校当教师,24岁成为中科院最年轻的讲师……29岁之前的杨佳光环闪耀。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人生地震,让她29岁之后的世界一片漆黑——一场眼疾剥夺了她用眼睛感受世界的权利。
“眼睛看不见了,对我来说只是换了另一种方式去学习去生活。” 风雨过后见彩虹,2000年,杨佳考上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攻读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成为哈佛大学建校300年以来第一位获MPA学位的外国盲人学生,她还是我国历史上首位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
在人生的重创面前,如何才能使自己变得坚强?杨佳委员说:“我能走出人生的困境,得益于父母对我的影响。”
杨佳委员有一个爱读书的家庭,“我家有两个大大的书架,很小的时候,我够不着上面的书,就从下面开始读起。读书使人充实,使人完美。父母告诉我,应该成为一个充实的人。”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对书十分钟情,杨佳委员至今记得,父母早早到新华书店排队买书的情形。
“我可以告别光明,但决不可以告别阅读。”为了让杨佳委员听书,父母整箱整箱地往家买磁带。书带给了杨佳无穷的力量。
书丰富了杨佳的视野,让她看不见的世界里重新有了色彩。父母的言传身教则给了她乐观生活的态度和面对困难不妥协的毅力。
杨佳委员的父母是学地质的,“那个年代搞勘探是很艰苦的,但是他们心怀祖国,忘我工作,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在杨佳委员心里,父母不仅在工作方面业务好,在生活方面也很有情趣。
“小时候,父母很喜欢带我们去爬山,看到五颜六色的植物,他们都能随口说出植物的名字。”在潜移默化中,父母钟爱事业的情怀、热爱生活的态度如同一粒种子,在杨佳委员心里生根发芽。也让她在无光的世界里,活成了一道光。
“在我父母眼里,我一直是个健全的人。所以,在我的人生字典里,没有困难二字。”光源者,先熠熠生辉,后照亮他人。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杨佳委员深入调研、认真履职,所提的意见、建议,获得有关方面的重视和采纳。
“好的家教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是我们的根,我们不仅要把它传承好,还要广泛宣传、发扬光大。”说到这儿,杨佳一脸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