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2月13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女报视点 摒弃“等靠要” 勇于“闯干拼” 文化名山为何被挖得满目乱石? 不宜立即全面删除“计划生育” “禁用智能手机”建议并不智能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禁用智能手机”建议并不智能

□ 张玉胜

上课玩、下课玩、自习玩,走路玩、吃饭玩、睡觉玩……走进中小学生教室,“抬头不看黑板,低头只顾手机”的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智能手机的校园管理已成为中小学校普遍性难题。如何破解?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赵志忠建议,尽快立法禁止16岁以下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2月12日《法制日报》)

中小学生迷恋上智能手机、毫无节制地在校园里和课堂上看手机、玩游戏,既耽误了正常的课业学习,也影响了孩子们的身心成长。这的确成为当下亟待破解的学校难题、家长困扰和社会隐忧。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赵志忠经调研后为此列出的“七宗罪”款款属实,也体现出作为一名专家学者关心下一代的良苦用心。不过,即便如此,其提出的“尽快立法禁止16岁以下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建议,仍难脱“看对病症拿错药”的因噎废食和治标不治本之嫌,着实缺乏“智能”含量。

不错,随着智能手机在未成年人群体中越来越普及,其暴露出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凸显,老师和家长的管理、引导难度也越来越大,“立法禁止”似乎不可避免。但这种“一刀切”的强制性做法真的合适吗?仅凭人为阻隔就能彻底“斩断”孩子们的手机情结?我看未必。“智能化”毕竟是包括手机在内的高科技产品的发展方向,在技术革新、信息发达、知识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单单把未成年群体隔绝于已经向前进步的年代,既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也不具备现实操作的可能性,甚至还有可能影响到家庭的亲子关系和校园的师生关系。必须直面的现实是,手机“智能化”的脚步还在继续,教育APP已广泛应用,“禁不胜禁”并非杞人忧天。

也许,有人会以此前曾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时增加“禁止未成年人做美容整形手术”规定建议得到好评的先例,阐释“禁止16岁以下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立法善意。但“禁美容整形”与“禁使用手机”是两码事。前者是直接向身体“动刀”的外貌改造,这对于骨骼和面容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未成年人风险太大;而后者则纯属对工具的“使用不当”,而智能手机本身并无原罪。纵观赵院长列举出的“七宗罪”,除影响到课堂学习之外,其余涉及“交友”“攀比”“色情”“受骗”“健康”“安全”等部分,成年人照样存在,难不成也要禁止他们使用智能手机?

“手机依赖症”堪称是全民性的社会问题,要孩子们规避过度使用和痴迷游戏的毛病,家长的自律和垂范不可或缺。对于未成年人的智能手机使用,不能一禁了之,需要采用教育疏导、说明危害、兴利除弊、积极引领的因势利导之策。落实教育部和卫健委等8部门提出的“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的要求,可通过建章立制、学生守则和班级条约的形式加以约束。同时,要放大智能手机工具性的功能,多创新开展一些“用其所长”的学习教育活动。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