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财的母亲在村口接儿子儿媳回家。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彭芸
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云南文山丘北平寨乡蚌勒上寨民族团结示范村村民胡春财夫妇和许许多多的外出务工人员一样,带着对亲人的不舍、带着对家乡的眷恋,更带着对新的一年的期盼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踏上归途。
胡春财夫妻离开家乡到浙江嘉兴打工已近十年,2016年,夫妻俩用打工挣的钱买了第一辆私人轿车,从此开启了每年一度自驾返乡过年的历程。从嘉兴到丘北有2230公里,沿途经过广西、湖南、江西、云南,今年春节夫妻俩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回到家乡的亲人身边。
春节前夕,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来到蚌勒上寨村时看到,一栋栋二层小楼掩映在青山绿水间,道路井井有条,村容整洁明净,还有壮乡独有的风雨桥、吊脚楼……
而最吸引记者眼球的,是那些和打工者一道返乡的私家车,有本地牌照,也有外地牌照,在院落外、广场边、树荫下,成为村头一道独特的风景。记者了解到,在蚌勒上寨村,外出打工自驾回乡过年的,还有同在浙江台州打工的胡春财的哥哥以及另外十几户人家的外出务工人员,打工者开车回家过年在蚌勒上寨村正在成为寻常事。
“回到十年前,这一切想都不敢想。”胡春财对记者说。
蚌勒上寨村是云南丘北县的一个壮族群居村落,十年前这里是一个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村民的生活捉襟见肘。
2009年,村中未满20岁的壮族青年胡春财,怀揣着家里省吃俭用攒下的150元钱独自离家踏上了寻梦之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打工之路。
由于村里通往县城的公路尚未开通,从丘北到嘉兴,胡春财必须翻山越岭搭便车先到丘北县城,然后坐长途汽车到昆明,再从昆明坐汽车或坐火车几经辗转,至少花费一星期才能最后到达打工地浙江嘉兴。
胡春财在嘉兴主要是做羊毛衫加工,刚去的时候由于没有技术,一切需要从头学起,异乡迥异的生活环境和饮食文化也让他难以适应。记忆中最害怕的一次是只身一人从南京到浙江金华联系业务,大街小巷找不到车站,错过晚班车,再加上包里已没有剩下多少钱,不得不在车站的候车厅独自一个人睡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才坐上班车。
胡春财说,做羊毛衫加工,都是到厂里进货回来自己做,货多的时候常常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坐下去就不再起来……“那时候的辛苦现在回想起来,自己还是蛮坚强的。”
通过几年的打拼,2013年,胡春财和妻子终于有了自己的羊毛衫加工店,再后来,店里除了小夫妻俩外,另外还增加了四名工人,如今每年收入已有十余万元。
说到回家的感觉,胡春财告诉记者,近几年年年回家过春节,“每次回来都不一样,家乡越来越美”。
“蚌勒上寨村是纯壮族村寨,民风民俗民族文化比较浓郁,村民还传承了纯手工银饰的制作,老百姓的内生动力也比较好。”平寨乡乡长、党委书记林金聪向记者介绍,蚌勒上寨村全村有79户村民,主要的收入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冬农开发,种植冬早玉米、冬早马铃薯等,另一个是老百姓外出务工。据2018年统计,全村有120余人在外面务工。
自2013年以来,在县里的支持下,蚌勒上寨村村党支部充分利用水资源丰富及交通便利的优势,带领群众创新发展,规划实施了冬农、林下养殖、大棚葡萄、乡村休闲旅游、民族服饰银饰品加工等重点产业,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致富。去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9000多元,已经高于全乡的平均水平。
如今的蚌勒上寨村,村民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成为美丽宜居乡村。
在蚌勒上寨村,记者还见到同样是务工返乡过年的壮族妇女张连秀,这位32岁的壮族妇女告诉记者,自己是通过丘北宏泽劳务派遣公司介绍,2017年开始到浙江打工的。近年来,平寨乡政府为了稳定外出务工的收入,免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按照县里的安排,统一对外出务工人员以及在家的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并和外省的工厂联系沟通对接,帮助协调解决外出务工人员遇到和面临的困难,同时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
如今,越来越多像胡春财一样的年轻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摆脱了贫困的纠缠,开创更加美好的生活,让打工之路不再遥远,也让致富之路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