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之韵
中国人最重要的节庆就是过年。儿时过年,家家户户从冬月就开始忙碌,杀年猪、灌香肠、熏腊肉;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腊月二十三进行一年中最彻底的大扫除,平时顾不上的天花板,须在这一天用鸡毛掸子清理干净。接下来,泡糯米、炒芝麻、砸核桃、剥花生、磨汤圆、推豆腐、蒸灰粑、熬麻糖、买鞭炮、贴春联……
而孩子们最兴奋的莫过于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拿。女孩子最喜欢帮大人推磨,学着大人眼疾手快地往磨眼里添加泡好的糯米、豆子之类的食料,时不时会看花眼跟不上节奏,让大人们推空磨。忙碌了一天的大人们一般都会选择在晚上推磨,这时候左邻右舍都会前来帮忙,两人推磨,一人添料,大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你家推完推我家,边摆龙门阵边把想要打瞌睡的我们抱到磨爪架子上,随磨爪前后左右推拉转圈,这让原本睡眼惺忪的我们无比开心,欢喜得乐不可支,瞌睡虫也被赶跑了。
有一年冬夜,我妈去帮人接生,我被送到邻居家,蹲在邻居家灶膛旁,看邻居用柴火熬红苕麻糖。她一边添柴火一边不停地起身在一口硕大的铁锅里搅拌,那一大锅红苕经过数小时的熬煮,不记得是凌晨几点了,终于熬成了一小锅稠稠的深褐色膏状,用筷子能拉成丝。她用筷子搅了一团给我吃,那味道,那口感,简直太美妙了,至今念念不忘。
红苕麻糖,是我家乡的传统糖食,跟爆米花一样,是儿时许多家庭过年的必备零嘴。只是不知道我妈为什么从没熬制过,但总有邻居送给我们,所以也年年不缺。妈妈给我们准备的零食是爆米花、炒花生、葵瓜子、杂糖和少许水果糖。
除夕之夜,一家人早早吃了团年饭。爸爸给我们姐弟发压岁钱,每人2元崭新的纸币。全家人在火炉边围桌搓汤圆,为初一的早餐做准备。
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大家一起守岁。当时钟指针走向12点,我们全家到院子里跟大家一起放鞭炮。放完鞭炮,爸爸打着手电带我们去井里打水,他说初一的第一桶水称为银水,有珍贵吉祥之意。
大年初一早上,我们姐弟总是会被我妈挨个叫醒,妈妈说:初一不能睡懒觉,要开个好头,不然一年都会懒洋洋的。并且规定每人必须吃汤圆,从初一吃到十五,每一天都有一种不同说法,寓意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我从小不喜吃甜食,被逼无奈,硬着头皮吃两个汤圆,马上揭开泡菜坛子抓泡菜吃。我妹妹也不爱吃汤圆,后来犟不过,就要求爸妈要用漏勺盛才吃。爸妈为了让我们吃汤圆,会在汤圆里包硬币,谁吃到谁全年的运气就好。
大年初二,开始走亲访友,晚辈给长辈拜年。牛皮纸包的白糖、冰糖、红糖、杂糖等都是相互拜年的礼物,用一块蓝色的印花布包裹着拎上就走。这些礼物往往从东家送到西家,西家送到东家,直到牛皮纸破损送不出手为止。
我的一位远房舅母,每次来我家都会带来她自己做的高粱粑粑,小小的高粱粑里还藏着绿豆做的馅,馅料味道咸甜适中,口感好极了,非常好吃,可惜如今再也吃不到了!
儿时的一切恍如隔世!那时候,物资匮乏,却年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