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儿童健康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家庭的幸福, 40年改革开放沧桑巨变的历程,不仅见证了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飞速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更是在儿童健康领域浓墨重彩书写了一笔。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居民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我国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近年来持续下降,2017年婴儿死亡率为6.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9.1‰。2017年, 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58.5%,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为1.4%,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为5.4%。卡介苗、脊灰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继续保持在99%以上。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为91.1%,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为92.6%。18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率为13.18/10万,这些数据都远超《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目标,或提前完成纲要计划。还有,目前我国可提供儿科医疗服务的医院已达2万余家,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15.4万名,试管婴儿、儿童白血病治疗等诸多领域均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这些数字和成就,都实实在在体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儿童健康水平的极大提升和飞速发展,见证了我国儿科医学水平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翻天覆地的变化。
40年见证:我国儿童健康水平大幅提升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耿兴敏
儿童健康水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希望的保障,40年改革开放沧桑巨变的历程中,中国儿童健康水平也随之得到极大提升。
2018年上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健康儿童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覆盖城乡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儿童医疗保健服务能力要不断提升。该计划提出儿童健康促进、新生儿安全、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儿童早期发展、儿童营养改善、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善、儿童健康科技创新等8项行动。
近日,记者从国家卫健委了解到,随着两孩政策的全面实施,高龄孕产妇增多,母婴健康挑战增多。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儿童健康,提出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包括广大儿童青少年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儿童健康多项指标,已提前实现《儿童纲要》目标
最近,国家统计局对《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实施进程在健康领域2017年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多项指标已提前实现纲要目标。
——儿童生命质量稳步提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2017年婴儿死亡率为6.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9.1‰,分别比2010年下降6.3和7.3个千分点,均已提前实现纲要目标。
——儿童健康状况良好。2017年,儿童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为2.88%,低于纲要目标1.12个百分点。国家大力提倡母乳喂养,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58.5%,远超纲要50%的目标。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为1.4%,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为5.4%,均已提前实现纲要目标。
——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保持较高水平。2017年,卡介苗、脊灰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继续保持在99%以上,已提前实现纲要目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为91.1%,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为92.6%,分别比2010年提高9.6和9.2个百分点。
——儿童伤害死亡率继续下降。2017年,18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率为13.18/10万,比2010年降低9.23个十万分点,已提前实现纲要目标。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惠及儿童,试管婴儿等新兴医疗技术飞速发展
1988年3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教授张丽珠成功培育了中国大陆第一例试管婴儿;2014年9月,世界首例经MALBAC基因组扩增高通量测序进行单基因遗传病筛查的试管婴儿同样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诞生。试管婴儿技术在短短的20多年就在中国取得了成熟稳步的发展,这一方面得益于我国医疗机构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医疗技术不断取得突破进展。
与此同时,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为儿童健康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持。截至2017年底,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75%以上,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0%以上,新生儿访视率及儿童健康管理率超过85%,早孕建册率和产后访视率达85%以上。
2018年12月9日,湖南省长沙市庆祝改革开放40年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令人欣喜的信息:通过实施健康民生项目,长沙市出生缺陷率从2015年最高的385/万,降至2018年上半年142.06/万;新生儿神经管畸形发生率由2009年6.02/万,降至2018年上半年的0.99/万。
长沙市儿童健康水平大幅提升仅是全国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康民生项目,越来越多被列入政府的民生工程,极大促进了人民群众和广大儿童的健康发展。
截至2017年底,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惠及千家万户、亿万群众,如为贫困地区婴幼儿免费提供营养包;口腔疾病综合干预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739.7万儿童实施口腔疾病综合干预;经过调整完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增至15种,免疫规划人群也从儿童扩展到成人。
城乡卫生差距逐渐缩小也不断提升着我国儿童的健康质量。以前的农村,露天茅厕随处可见,垃圾处理简单随意,不少人羡慕城里的卫生间和自来水。如今,全国卫生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村垃圾处理、卫生厕所和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全国行政村生活垃圾处理比例达到65%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1.7%,东部一些省份达到了90%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全国累计命名国家卫生城市(区)337个,国家卫生城市比例达到44%,卫生县城(乡镇)累计1452个。
全社会合力助推儿童健康水平稳步提升
因为城乡发展仍然不平衡,一些地方还有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贫困地区的儿童健康,更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合力保障。
农村贫困人口纳入医保,大病专项救治覆盖诸多儿童病。国家实施城镇医疗改革后,经过数年的合力攻坚,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明显下降,累计900多万患者得到分类救治,其中大病专项救治病种范围进一步扩大,覆盖包括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白血病、儿童淋巴瘤、骨肉瘤、血友病、唇腭裂、尿道下裂等在内的21个病种。
地方病危害大幅降低。各地医疗机构对地方病危害进行重点防控,注重因病施策,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也提升了儿童健康水平。2017年,全国所有流行县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摘掉了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帽子。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基本控制了包虫病流行。全国94.2%的县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状态,地方病危害大幅降低。
重视营养与宣教,保障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各级政府一直在努力,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卫生与健康工作,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学生主动防病意识,有针对性地实施贫困地区学生营养餐或营养包行动,保障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儿童疾病预防、保健机构不断建设完善。近三年,中央支持1196个县级医院、421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384个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包虫病、艾滋病等重大地方病、传染病得到有效遏制,因病致贫返贫问题逐步得到有效解决。
提升儿科专科能力,保障儿童健康成长。通过持续的支持和建设,我国专科发展和医疗技术能力呈现“两平衡、四提升”的良性态势。以儿科为例,“十二五”期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对我国儿科重症、小儿消化、小儿呼吸、新生儿、儿童口腔和小儿外科等专业给予支持,促进儿科专科能力有效提升。进一步完善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增加儿科优质医疗服务资源供给。2017年新建儿童医院19家,儿科床位增加2万张,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15.4万名,每千名儿童执业(助理)医师达到0.63名。
2万余医院可提供儿科医疗服务,儿童白血病治疗水平大幅提升
随着社会发展,环境污染、过度装修等社会因素逐渐成为了影响人民健康的新问题,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更是首当其冲。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通过多种举措切实加强对儿童白血病等重大疾病的救治管理。
截至目前,提供儿科医疗服务的医院达到2万余家。有效提升了对如儿童白血病这类儿童易发的重大疾病的诊疗能力。据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组织的多中心研究显示,近10年,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年以上长期生存率上升近10%,总体接近90%;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5年无病生存率可达90%以上,接近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我国科学家研发的维甲酸联合砷剂治疗方案,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也造福了世界儿童。
通过推行单病种定额收费和医保定额支付等措施,大幅降低了贫困白血病患儿负担,有效提高了白血病患儿医疗保障水平。从2017年年初到2018年9月,贫困白血病患儿实际报销比例由49%提升到81%。
40年奋斗,如今依然砥砺奋进。以全民健康促全面小康,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都为我国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她以31年的儿科医生生涯,见证并参与着我国儿科医学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她说自己“急”了31年,一直在和时间赛跑,抢夺孩子的生命。但这一想法如今正在一步步转变,她更希望能“慢”下来,把预防功课做在前面。
“急”了31年,她见证参与了儿科的成长和发展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高丽
天津市儿童医院急诊科张慧主任可谓是为孩子看了一辈子病,她用自己的儿科医生生涯,见证并参与着我国儿科医学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但追溯起她与儿科的故事,却又远不止40年。
张慧9岁时,腋下患有一个淋巴血管瘤,母亲带着她看了几家医院,给出的答案均不一,有的甚至直接说需要断臂。直到去了某医院儿童专科,一位老专家看了后表示,“这就是个手术,我来给你做。”时至今日,这句话仍长在张慧的心中,给了她一生从医的力量。
小张慧刚开始住院时,并没有立即手术,是保守治疗。就在这半个月的观察治疗期间,小张慧也在“观察”着那位老主任,“个子不高,人很精神,每天仿佛就住在医院,一直为小朋友看病。”张慧的手术很成功,也从此,她埋下自己的职业萌芽:“儿科大夫真好,可以救小朋友的命。”
所以后来张慧上了医学院,分班时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儿科专业,当了一名儿科医生。在医院实习期间,又深刻影响着张慧对“儿科医生”这一职业的定义。
实习期间张慧和同学们24小时住在医院,前辈们手把手地教医学知识,对待每一个小患者都像自己的宝贝一样。那时对于老主任们,他们几个实习生又爱又怕,为了主任们第二天查房,三个同学一起上夜班,把所有病例背得滚瓜烂熟,可第二天主任查房却问了一个头部解剖的脑脊液循环通路的问题,还是把大家考住了。“其实主任知道我们把病例背熟了,他想要告诉我们,不但基本功要扎实,面对生命更不能有丝毫马虎。”张慧由此对“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术不近仙者不可为医”有了更敬畏的解读。
从业30余年,张慧认为,我国患儿病情病种发生了变化,医疗技术水平也发生了变化,从儿科预防和诊断治疗水平,特别是对危重症的治疗水平变化最大。
她坦承,20世纪80年代她大学毕业时,儿科能做的化验和检查手段非常少,以临床经验为主。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医学进步。张慧举例说,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应用于临床,使过去对于颅脑病变不能明确诊断,减少时间去鉴别脑出血还是脑缺血,做到一目了然。
“治疗和方法也可谓日新月异。”张慧举例,大家熟知的呼吸机近20年来在临床上发展迅速,使许多呼吸衰竭的患儿生命得以挽救,在全国早已广泛推广。此外,近几年儿科医生应用ECMO(体外膜肺技术),治疗死亡率极高的爆发性心肌炎,通过建立动静脉管路,为机体并联一个心脏和肺脏,从而在机体心肺功能不全时维持正常程度的血液循环,为治疗赢得时间。
改革发展的巨轮不断向前,离不开各行各业“追梦人”持之以恒的推动。近几年,儿科医生短缺成为全国的焦点,作为一名老儿科医生同时身为政协委员,张慧连续多年将儿科医生和患儿的声音带给决策层。令她尤为高兴的是,天津在全国率先出台十条措施培养儿科人才、吸引儿科人才,孩子们看病难的问题将会逐步缓解。
张慧说自己“急”了31年,一直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和儿科急诊领域,一直在和时间赛跑,抢夺孩子的生命。最初以为,救活一个孩子就是救活一个家,但几十年下来,这一想法也在一步步转变,她更希望能“慢”下来,把预防功课做在前面。
“意外伤害目前占儿科死亡率三分之一,眼看着一个个可爱的小生命瞬间就离开了,作为医生同样无法接受。”张慧认为,这种意外比生病更伤感。所以近几年,张慧利用业余时间与教委等部门一起进行提高保教质量培训,对托幼老师和健康教育等机构宣讲健康知识,希望孩子们远离意外伤害,使更多的家庭健康快乐。
“希望更多人一起守护好孩子的生命,让天下孩子远离伤痛。”张慧如此期待。
从事儿科诊疗29年,她经历了儿科医生从最初基于临床经验的诊治,到如今影像学发展、CT扫描等广泛应用后的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儿科的医疗水平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发展,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十年奋斗,新生儿高危并发症被逐一攻克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贾莹莹
对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病房主任富建华来说,改革开放40年的儿童健康变化,她既是见证者又是亲历者。从事儿科诊疗29年,她经历了儿科医生从最初基于临床经验的诊治,到如今影像学发展、CT扫描等广泛应用后的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儿科的医疗水平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发展,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翻天覆地的变化。
富建华至今还清晰地记得,20世纪80年代自己刚参加工作时,一个孩子高烧不退,当时几位大夫会诊都没有找到原因,后来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外科主任确诊为阑尾周围脓肿,这个孩子才得以康复。每每想到这个案例,富建华都会感叹20世纪90年代初影像学的发展,为儿童疾病监测带来了质的飞越,让医生可以更加精准、快速从说不清自己病情的儿童身体中找到疾病症结,从而实施精准及个体化的治疗。
硬肿症、缺氧缺血脑病、呼吸窘迫综合征等都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高危、高发病症,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医疗条件下,即便是及时抢救,但由于药品和抢救设备的局限,很多新生儿都难以恢复健康。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曾经的医学难题均得到一一破解,富建华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如今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特效药已经问世,只要新生儿出生后有呼吸窘迫的指征,在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医生就会及时用药,加之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大大提高,救治率增加,缺氧脑病后遗症也极大降低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生儿硬肿症数量也逐年下降。富建华坦言,目前病房重症监护室最大的病种就是早产。“在医学书籍中28周以下的新生儿定义为流产儿,我们是不给予救治的,但如今,如果家长同意,25周以上的孩子我们都会尽全力抢救。”富建华将这巨大变化归功于医疗设备的改善和家长的信任。
“因为有了家长的信任,我们才有机会抢救。”富建华同时表示,国家对新生儿的医保政策也给予了早产新生儿家庭极大的经济保障,给予了孩子们更多生存的可能性。 据了解,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新生儿科是全国6所临床重点专科之一,超低早产儿700克到1000克的救治率达到90% 以上,1000克到1500克早产儿救治率可达95%~98% 以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改革开放40年来,不仅医疗水平有了极大改善,人们对药品以及新生儿的照料观念也产生了巨大变化。
“我们对新生儿的药品把控十分严格,住院期间,整体药品比例低于20%,并且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为了确保新生儿的营养供给,盛京医院新生儿病房除了新生儿静脉营养的摄入,还鼓励母乳喂养。记者了解到,每日14:00-14:30妈妈都可以将母乳送到病房,在未来,病房还将建立母乳库,让一些没有母乳的孩子也能吃上母乳。
2004年,富建华刚刚到新生儿病房时,仅有50个床位;如今3个新生儿病房,总床位230张,是国内大学附属医院中规模最大的儿科病房。15年来,医院不仅在新生儿病房规模上扩大了4倍之多,而且在照料上也呈现出个性化和人性化风格。
走在新生儿病房里,没有想象中的啼哭声,取而代之的是温馨悠扬的音乐,温暖而细腻的照料,一个个小生命在保温箱中,在像妈妈子宫里一样的“鸟巢”中,进入甜蜜的梦乡。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弱小的生命,他们虽然无法表达,但是我们的爱他们是完全可以感受得到的。”富建华认为,医疗的发展不仅局限在水平和技术上,更多体现在人的观念和意识上,体现在患者和医生换位思考的同理心上。“而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医者仁心,我们要用妈妈的爱心和医生的责任心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富建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