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抚养孩子累到无法喘息的母亲,对孩子早期心理、人格发育都有不良影响。在中国家庭中,常常会有老人或者保姆来照顾新手妈妈,但是即便有人来照顾新手妈妈和刚出生的孩子,孩子的父亲也必须参与到照顾中来。男性能够尽早分担女性做母亲的压力,对整个家庭都是有利的事。
■ 小楼
共同患有抑郁症的母女
朋友在国外进修时,见过最小的抑郁症患者,只有两岁多。这个孩子情绪很不稳定,睡眠质量很差,她不太喜欢和别人肢体接触,有时妈妈抱她,她会拳打脚踢;家人逗她玩,她有时一脸漠然,陌生人和她打招呼,她大多数时候也会转过脸。
她父母最初发现她不怎么吃东西,担心她是不是生病了,然后带她看了医生。医生了解了孩子的生活情况,担心这个孩子有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最后经过儿童心理专家确认,这个小孩确实陷入抑郁状态。
这个孩子的母亲也是一名抑郁症患者。女孩的母亲是意外怀孕,父亲完全没准备好要小孩,孩子出生后,他不太愿意照顾孩子。母亲一直觉得自己不该怀上这个小孩,加上孩子出生以后琐事繁多,她很快陷入极度疲劳和抑郁的状态。
母亲完全不能应对照顾孩子的压力,常和丈夫抱怨自己没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每晚休息不好,身心疲倦,但丈夫讽刺她对孩子反应过度。
两人时常争吵,母亲情绪状况更差。母亲很少对孩子笑,也不太哄孩子,大部分时间处于悲伤、焦虑和愤怒的情绪中,也不怎么教孩子说话,当她想要尝试拥抱孩子的时候,女孩反应冷漠或抗拒。每次出现这种情况,女孩母亲就感到更内疚,更无助,抑郁情况更严重。
这个女孩身体发育也比同龄人慢一些,大多数有心理和情绪症状的幼儿,都会出现发育迟缓、易怒、睡眠饮食不规律等问题。
如果这对母女的抑郁症不好转,未来她们之间的亲子关系将进一步恶化,母亲对孩子看法会很消极,孩子对父母会更敌意,他们之间将难以建立起很好的情感连接。
疲劳的母亲会影响到孩子
母亲的情绪,对一个孩子早期心理、人格发育很重要。但是照顾好一个孩子,尤其是幼儿,对一名女性来说其实是一件压力巨大的事情。
除了产后抑郁症可能会给女性带来情绪上的影响,慢性疲劳综合征也会严重影响一个母亲照顾孩子的能力。
如果一个母亲总是处于抚养孩子的压力中,她们很难有好情绪,情绪会直接反应在一个人的面部,心情烦躁、抑郁的母亲,很难出现温和的笑容,婴儿就会识别成人的面部表情了,一个眉头紧皱的母亲很难让孩子放松与她相处。
一个疲倦、烦躁的母亲,还会通过语言影响孩子。一旦母亲心烦气躁,很容易对小孩说出“不行!”“你必须”等命令、禁止的话语,很难耐心地等待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完成一件事,也不会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能做。这样的结果只会让孩子觉得母亲越来越可怕,亲子关系只会变得紧张,甚至疏远。
不只如此,当母亲持续承受巨大的压力时,会不断催促孩子“快一点!”在时间压力下,孩子做错的可能性会很大,这么一来,孩子的失败经验只会越来越多。
一个疲惫不堪的妈妈,很难耐心听完孩子的话,没精力去分析孩子真实的内心,可能随口说出“以后再说”“你别再无理取闹”“不要烦我“等否定的话语,也许一句两句这样的话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但是一个孩子如果长期生活在母亲否定的话语中,他(她)的自尊心会受到比较大的损害。
但是,这些结果并不是妈妈的错。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无法照顾好,怎么能照顾好别人?许多母亲会既要带小孩,又要做家事,还要外出工作,承受来自周遭的压力,早已经精疲力竭,她如何能够对别人“有耐心”,如何保持“好心情”?
父亲的协助不可或缺
若要母亲能够笑眯眯的、用开朗的态度对待小孩,那么,父亲的协助不可或缺。
一个抚养孩子累到无法喘息的母亲,没有办法培养出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假如丈夫不能体谅和协助妻子,小孩的教养便无法顺利进行。
出生到6个月这段时间,是孩子和母亲的一个关键分离期。在这个时期,孩子会渐渐发现,自己和母亲并不是一体的,他们需要和母亲分离,形成一个最初的“自我”。但是孩子要构建这个自我,首先需要感觉外界环境是安全的,他们的需求在离开母亲的世界里都能被满足,他们才能与这个世界形成一个安全、信任的关系。而要让孩子获得这种感觉,母亲在这段时间几乎就要“丧失自我”般地付出——孩子饿了,要立即满足他们进食的需要;孩子困了,要立即安抚他们睡觉;甚至孩子身上不舒服,痛了、痒了都要母亲去猜测孩子的需求,让后立即帮他们解决……
当母亲做到了这些事,大概6个月以后,孩子就能渐渐适应这个世界,他们的睡眠节律、饮食习惯都会形成自己的规律,他们能够和母亲发展出一种安全的依恋关系,对这个世界有基本的信任。但是,母亲在这6个月内需要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她的生活需要又该如何满足?她必须要有人协助,而这个人最好是孩子的爸爸。
在中国家庭中,常常会有老人或者保姆来照顾新手妈妈,这本来没有问题,但是即便有人来照顾新手妈妈和刚出生的孩子,孩子的父亲也必须参与到照顾中来。这是为什么呢?
当女性在怀孕的时候,她的大脑和身体就已经开始变化,当孩子出生时,她已经完全做好了当妈妈的准备,她会迅速投入到“母亲”这个角色中,不只是在心理层面做好了准备,她甚至能够在生理层面和孩子同步。
但是男性不行,他们即便已经感觉自己做好了足够的思想准备迎接一个孩子,他们的准备充足性也无法和妻子相比。这就需要男性在后天补足,通过亲自参与到婴儿的照顾中来实现“父亲”这个身份转变。
亲自照顾孩子过程中,男性大脑中一个叫作“哺育网络”的脑回路还会被激活,这个脑回路的活跃程度与男性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成正比——越常和孩子相处,男性的“父亲”角色就承担得越好,他和妻子的同步性就越高,他也越能协助到妻子照顾孩子。妻子能够将养育孩子的事情分担一部分出去,她的压力就会减小,情绪也会更稳定,对孩子就会更加耐心、更加细致,更重要的是,夫妻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稳定、和谐。
如果父亲要等到孩子出生几年后才开始和孩子发展出父子之情,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脱离了家庭,也和妻子有了不小的距离,他会感觉和妻子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妻子的世界已经被孩子填满,而他不是这个世界中的一部分。如果妻子还冷落他,指责他,他也会对自己的婚姻失望。所以男性能够越早分担女性做母亲的压力,对整个家庭都是有利的事。
有些家庭可能比较特殊,比如丈夫的工作决定了他无法照顾妻子,这种情况只能退而求其次,请人来分担一些女性育儿的压力,至少让妻子能够有一些可以放松、获得休息的时间,让照顾孩子的妻子有时间喘口气。
(作者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儿童发展心理学领域、婚姻家庭治疗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