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姜军旗
前不久央视热播的《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在全国再次掀起了一股“右玉热”。 这部电视剧形象地展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
70年,20任县委书记,森林覆盖率从0.3%提高到54%,右玉人用一种近乎执着的生态接力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生态奇迹。
深冬季节,寒风凛冽,塞外的右玉已是接近-20℃的低温。站在南山森林公园俯瞰,并不算高大的松柏林向远处绵延而去,犹如一块巨大的绿毯护佑着这片土地不受风沙侵袭。
很难想象,70年前在这片绿色覆盖下的土地,曾是一片黄沙。
位于山西西北边陲的右玉县,地处古长城脚下,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风口地带,是一片风沙成患、山川贫瘠的不毛之地,解放前人民生活极端困苦。“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风起黄沙飞,雨落洪成灾。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当地的这首民谣就是解放前右玉的真实写照。曾有外国专家断言,这片土地不适合人类生存,并建议县城整体搬迁。
1949年6月23日,刚解放不久的右玉迎来了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这位经历过枪林弹雨、从不言退的县委书记,压根儿不相信“沙进人退”的说法。在右玉干部学院展览馆内的一幅油画,再现了张荣怀在这场绿色接力“第一棒”开跑前问计于民的故事。
“种了树才能挡住沙子,挡住沙子才能打下粮食。”老乡质朴的回答,更加坚定了张荣怀“在这块土地上扎根”的信念。人要扎根,先得让树扎根。1949年10月23日,新中国成立23天后,在右玉的风神台上,张荣怀向全县人民发出了“植树造林、治理风沙”的号召: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
由于风沙肆虐,乡亲们第一天埋下的小树苗,第二天就被风刮走了。即便栽活的树,也很快会被风沙掩埋。“在右玉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都难。”李云生是右玉的植树模范,他承包了村里的一万多亩荒山,十几年倾尽家产植树造林,如今李达窑乡马头山的万亩荒山,已是满目苍翠。在南山森林公园的绿化丰碑上,镌刻着包括李云生在内的一百多位绿化功臣的名字,时刻提醒后人不忘初心。
“换届不换方向、换人不换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20任县委书记70年的绿色接力,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从大战黄沙洼到决战老虎坪,从大南山到贾家山……1亿多棵林木扎根黄沙。绿化面积达30多万亩,全县绿化率从不足0.3%提升到54%,近2000平方公里荒芜的塞上高原奇迹般变成了绿色海洋。
1978年,右玉县被列入“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建设重点县。同年,右玉县成功引进了樟子松、油松、落叶松等,改良了造林树种。同时,在土层较薄的山地种植沙棘、柠条等灌木林,开始了乔灌草混栽模式的探索。1986年,右玉县被列入“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建设重点县,植树造林投入不断加大。
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建设在促进生存条件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也有效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从1977年到2016年,右玉年均大风天数从26.8天减少到15.2天,年平均沙尘暴天数由1.8天减少到0.4天。特别是近20年,沙尘暴发生率稳定在年平均不足1天,风沙得到了有效控制。
生态的好转,给右玉带来的不仅是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还有脱贫致富的美好生活和源源不断的游客。
2005年,首届中国·右玉生态健身旅游节开幕。同时举办的“晋商与西口文化论坛”,吸引了国内外数万游客,全县大小宾馆饭店爆满,土特产品脱销,仅杀虎口旅游区的游览人数就超过了5万。
2017年4月,山西省政府批准设立右玉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并选择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生态文化旅游、新能源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当年全县旅游总人数达215万人次,同比增长27%,实现旅游收入20.89亿元,同比增长25%。总规划面积417.38平方公里的右玉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正按照杀虎口—右卫文化创意园、环县城生态产业园、苍头河湿地体验带等3大功能区布局,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区。
2017年9月,右玉县成为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由于土壤条件的持续改善,中药材种植成为右玉的一个新兴产业。现在右玉全力发展以板蓝根、党参、黄芩、黄芪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全县培育3个发展潜力大的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扶持10个优势明显的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建设20个特色中药材种植示范村,发展30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打造10亿元中药材产业,形成一条完整的中药材产业链。
2018年8月8日,山西省批准右玉县退出贫困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让右玉的生态优势最终转化为经济优势,不仅实践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也让右玉在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两个战场同时赢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