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雪
“两轮试点以来,今日的新安江水清岸绿,水质稳定向好,每年向千岛湖输送60多亿立方米干净水,占千岛湖年均入库水量的68%以上,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成为黄山最鲜明的生态标识。”作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安徽省新安江水治理战果如何?在日前召开的2018第十六届中国水论坛暨第二届新安江绿色发展论坛上,安徽省黄山市委书记任泽锋公布了答案。
据介绍,目前,新安江全域旅游、绿色经济蓬勃发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特征日益显现,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人均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前列,绿水青山正加速向金山银山转化。据了解,前两轮试点共建设了5大类225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6亿元,形成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新安江模式”。新安江试点也入选中国十大改革案例,写入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据介绍,第三轮试点正在积极的推进中,经多轮会商,皖浙两省财政、环保部门及黄山市政府对第三轮新安江生态补偿协议和实施方案达成一致意见,经皖浙两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第三轮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于10月中旬正式签订。本轮协议时间为2018~2020年,两省每年各出资2亿元共同设立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资金,延续流域跨省界断面水质考核,但对水质考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黄山市市长孔晓宏表示,“新安江保护与全国大江大河治理一样,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反复性,还面临不少困难和压力。”一是资金的压力,两轮试点以来,黄山市累计投入资金126亿元,但补偿资金仅有35.8亿元。随着第三轮试点的实施,新上项目的建设和已建项目的运行维护仍需大量投入,资金缺口巨大。二是保护的压力,第三轮试点对水质考核的标准更高,对水质稳定系数的要求更严。目前,新安江流域水质现状为优,已触及水质改善的“天花板”,继续向好空间很小,持续“保优”难度较大。三是发展的压力,为了保护水环境,近年来黄山市放弃了很多发展机会,尤其是3000多名沿江渔民退养网箱、遭受很大损失。虽然试点资金给予一定补偿,但这种补偿是“输血式”,对地方发展更为重要的“造血式”支持比较少。
对此,宁波大学校长沈满洪认为,“现在补偿的金额还远远达不到我们理论测算的补偿金额。”在第三轮试点中,中央财政不应该退出,出资比例可以适当下降但绝对值可以不变,例如保留每年3亿元;安徽省政府出资比例可以适当下降但绝对值可以保持稳定,例如每年补偿2亿元;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浙江省出资比例和绝对值均应该增加,例如每年4亿元。
关于新安江生态补偿财政责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陈少强提到,中央财政是否要退出、能不能退出、怎么退出、何时退出等这些问题需要做一个政策的绩效评价。
除了资金补偿,新安江流域跨界的生态补偿机制还面临着一些其他挑战和问题。如全球自然气候环境变化对保护带来的压力,以及生态补偿机制如何实现可持续,也就是让发展既要有绿色效益,也要有经济效益。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军表示,“要深挖补偿机制背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具体产业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我们究竟选择什么样的产业,对环境到底有多大影响,都需要有更清晰、更标准的表达方式。这就要求在机制建设过程中加入更多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