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内部相对收入、性别身份认同与中国居民生活幸福感》
作者:程超 温兴祥
本文基于CGSS2012年家庭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妻子相对收入的增加对男女双方的幸福感均有负向影响,但对男性的影响程度更大;另一方面,性别身份认同越传统,相对收入的提高对生活幸福感的负向影响程度更大。进一步地,家庭劳动时间和市场劳动时间的分配是导致在不同性别身份认同下,相对收入影响生活幸福感程度存在显著差异的重要原因。在现代性别身份认同的家庭中,妻子相对收入的提高伴随着丈夫家庭劳动时间和妻子市场劳动时间的增加、妻子家庭劳动时间和丈夫市场劳动时间的减少;在传统性别身份认同的家庭中,妻子家庭劳动时间并未因其相对收入的提高而减少。
来源:《经济评论》2018年第6期
《风险话语如何嵌入女性议题?》
作者:刘涛 姚文苑
由于风险话语被嵌入到女性议题的表征体系之中,媒介话语完成了从“女性风险”到“公共风险”的转换。本文作者认为,女性话语之所以被勾连到风险逻辑之中,离不开媒介话语建构上的“概念发明”和“阶层制造”。在女性话语的建构与生产实践中,话语接合发生的前提和基础是公共性的生产。而公共话语建构存在两个内在关联的修辞实践——符号逻辑和情感逻辑,前者主要体现为符号意指的意义流动与符号“标出”行为,后者主要表现为情感叙事体系中的“悲情叙事”和“对立叙事”,以及情感认知系统中的“外部归因”,其结果便是在情感维度上再造了一个“风险共同体”。
来源: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性别秩序下女性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对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性》
作者:李慧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推理法,基于性别秩序的视角下分析女性参加休闲体育活动对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性。从纵向上来说,女性休闲体育活动的参与是在挑战传统性别秩序的基础上,实现性别角色的自我认同、性别自由的赋权与性别空间的扩大,以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方式促进女性个人的健康发展;从横向上来说,女性休闲体育活动的参与是在构建新性别秩序的基础上,通过性别角色的变迁建立群体关系,通过性别赋权的自由树立模范作用,通过性别空间的扩大增加人际交往,以惠及全人群的方式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来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11期
《城市电影中的西安:以阶层、性别、城市化为维度的考察》
作者:杨欣
本文将以阶层、性别、城市化为话语框架,探讨西安城市电影中复杂的社会现象与艺术内涵。西安城市电影作为一种动态、丰富而富有未来性的影像文本,既是“文化作为景观”又是“文化作为知识”,西安为叙事背景的电影并非单向、单纯、单点的城市呈现,而是在西安城市刻板印象和多元可能的交织下,对西安人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的折射、反思与对话。这既给了我们有关西安城市电影的诸多启示与建议,也带给我们有关西安城市电影发展走向的深远思索。
来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例谈大众传媒对民国女性的建构》
作者:陈璐
近代中国女性/性别的诸多议题得到讨论,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报刊媒体的关注。由此可见,大众传媒的兴起对社会性别问题的影响颇大。本文从大众传媒对新女性的叙事出发,探讨媒介建构女性形象所起的作用。进而思考媒体如何引导大众模仿并塑造自我形象。本文重点以著名的近代女性期刊——商务印书馆创办的《妇女杂志》和近代中国北方大型摄影画报《北洋画报》为案例,研究它们在塑造女性形象上的异同。
来源:《文学教育》2018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