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一日,长沙举行“伴艾骑行”公益活动。 (图片来源:央广网)
□ 新华社记者 侠克
12月1日是第31个世界艾滋病日。为了尽可能让每一位艾滋病患者走出阴霾、走向重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但却为了同一个目标相互鼓励、支持、守护。
他们是这个群体的“守护神”
“我从外地过来,其实在这之前感觉已经走投无路了,是他们又给了我生活下去的希望。我会坚持吃药,配合治疗。”在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门外,一位艾滋病感染者告诉记者。
他说:“在这里,没有任何歧视,心里真的很感动,他们是我们这个群体的‘守护神’。”
接待他的是一位戴眼镜的小伙子,名字叫木木,今年30多岁,是红丝带之家的一位志愿者。2010年就开始做艾滋病志愿工作的木木热心、细致,给人一种踏实、阳光的感觉。
“每个人在得知感染后的心理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强、很平静,有些人会情绪失控,会想不开,甚至有轻生等极端行为。我们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艾滋病,不断给他们心理援助,帮他们渡过难关。”木木说。
红丝带之家护士长王克荣感慨:“红丝带之家自1999年成立以来,志愿者通过多种形式给感染者、患者提供帮助,帮助很多人走出了低谷。”
有“艾”,未来依然可期
和木木一样,小王(化名)也是一名志愿者,他所在的佑安医院爱心家园是另一个艾滋病患者的“艾心归宿”。
在小王的手机里,存着300余位感染者和患者的联系方式。他们会不定期地交流、倾诉,小王也会耐心的劝导,相互搭起的“艾”心桥梁坚实而有力。
“对于这一段时期的难处,‘同伴’是最能体会的。”小王说,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深知其中的痛苦和绝望,也是得到帮助后慢慢走出阴霾,从事志愿者工作就是为了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获得新生。
小王告诉记者,很多感染者会有各种各样的顾虑,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暴露、担心自己的家庭、担心自己的社会关系等,他会以亲身经历或者讲述别人的故事劝说对方,逐渐引导他们走出困境。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佑安医院抗病毒治疗人数已经达到8700余人,覆盖北京市抗病毒治疗人数的50%以上。医院开展的艾滋病母婴阻断技术,先后帮助2000余个艾滋病家庭迎来了健康宝宝。
“新阶段”,要加油
在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工作的汪雯自1994年毕业后便在临床一线工作,有过非典、肝炎、艾滋病等多个传染病领域的工作经验,如今已是感染中心的主任医师。
汪雯介绍,目前在她所负责的病房收治的一般都是比较危重的艾滋病患者,大部分都伴有脑膜炎、肝炎、结核病等并发症。
谈起那些逝去的生命,汪雯说:“生命很脆弱,每一个我们束手无策、无法挽回的患者,都让我们很难过。但我们必须尽快把难过的事情忘掉,因为还要面对新来的病人,我们是能带给他们希望的人。”
木木说,在每一位患者拿着药要离开的时候,他都会上前给他们一个拥抱并对他们说:“欢迎你走入人生的‘新阶段’!”
“希望社会可以对这个群体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也希望将来人们对待艾滋病患者可以像对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一样‘平等’。”王克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