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韵曦
11月30日,“赋能·网生代”2018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绿皮书(2017)》(以下简称绿皮书)同期发布。绿皮书指出,我国青少年网络素养总体得分不高。大学生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注意力评价为中等,自我管理能力还不足,对数字媒介依赖程度高。
大学生每天平均使用媒介时间约为3.65小时
据介绍,为了解青少年网络素养现状,绿皮书采用整群抽样调查方式,以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34个城市、57所中学的7044位青少年为样本,从“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自我信息控制”五个维度为青少年网络素养打分。
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网络素养总体得分不高。青少年网络素养平均得分为3.55分(满分5分),网络素养水平总体上处于及格线以上,有待进一步提升。
数据显示,随着年级提升,青少年的网络信息分析和评价能力显著提高,并且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青少年的整体网络素养也显著提高。从区域上看,东部地区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一线城市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水平最高。从性别上看,上网注意力管理和自我信息控制方面,女性青少年优于男性;网上信息搜索与利用、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方面,男性青少年优于女性。在家庭因素中,上网设备数量、与父母亲密程度、与父母讨论频率对青少年网络素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学校因素中,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与青少年网络素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此外,绿皮书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也进行了调查,基于媒介接触日志和访谈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勾勒出了大学生典型化的媒介生活图谱。
数据显示,大学生每天平均使用媒介的时间大约为3.65小时,平均单次使用媒介的时间为30分钟。大学生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注意力评价为中等。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还不足,“无意识”的媒介接触行为会干扰正常的学习生活节奏和状态,对数字媒介依赖程度高,同时存在主动搜索和整合信息内容能力不足、自我网络印象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
绿皮书建议,需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制定自我管理行动计划,明确接触媒介的目的,进行跨媒介、跨文化的信息接触,提高网络信息的搜索整合能力和网络印象管理水平。
在全社会实施青少年网络素养个人能力提升计划
绿皮书认为,青少年作为网络原住民,提升其网络素养必须“赋权”与“赋能”相结合,一方面要赋予青少年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发展的权利,尊重青少年的自由精神和探究本能;另一方面,要注重能力构建教育,使青少年利用网络发展为“智慧网络人”。
绿皮书建议,要在全社会实施青少年网络素养个人能力提升计划,为青少年构建网络学习社区,让青少年学会安全、健康地使用互联网,提高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能力;要实施青少年家庭网络素养教育计划,鼓励家长提高自身网络素养水平,注重沟通,引导青少年安全上网,识别垃圾信息,正确参与网络互动,文明上网,提升青少年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能力;学校要改善课程设置、加强教师培训、发挥社会大课堂育人的作用,构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生态系统。
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卜卫、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教授张艳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研究员郭开元,分别以“建构儿童为本的媒介素养教育学”“网络素养:青少年与媒介研究的新范式”“网络空间的法律意识与青少年网络素养”为主题,综合阐述了国内青少年网络素养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发展方向。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张锦涛、中国传媒大学传媒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洁,分别以“网络素养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儿童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干预研究”“变革学习方式: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助力新生代成长”为主题,为“网生代”网络素养的提升提出切实的操作要求。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还提出“六个一”的青少年网络素养提升举措:一,完善一个适用于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衡量的测评体系;二,研发一本适合青少年网络素养培养的指导和干预手册;三,研制一册关于青少年网络素养培养的家长行动指南;四,开通一部青少年网络素养公益咨询热线(010-58805893);五,设立一项青少年网络素养公益教育基金;六,每年发布一次青少年网络素养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