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小组成员开展冰上筑路(12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摄)
□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搭载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日前到达距离中山站44公里处的陆缘冰区,准备迎来本次南极科考首场攻坚战——物资卸运。一支探冰小组随即展开海冰探路,以期尽快打通从“雪龙”号到中山站的冰上运输线,尽早启动冰上运货。
44公里的卸货距离为历年最远,众多物资在冰天雪地中卸运困难重重。仅靠直升机吊运,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需要雪地车冰面运输“协同作战”。
在此之前,第34次南极科考队越冬的中山站站长崔鹏惠和提前到达中山站的第35次南极科考队泰山站站长姚旭等人已经3次探路,初步打通了中山站向“雪龙”号方向行进的43公里冰上之路。
但探冰小组发现,“雪龙”号前方一公里左右的乱冰区成为最大的难题:雪地车过不到“雪龙”号边上来,“雪龙”号也无法破冰走过乱冰区。
这一公里左右的乱冰区,使得“雪龙”号与此前冰上探路确定的安全点汇合不了。一方面“雪龙”号必须选择新的航道,朝此前探路的安全点破冰而行;另一方面冰面探路也要继续进行,绕开乱冰区,尽快打通冰上运输线的最后一公里。
12月1日,“雪龙”号调整破冰航道后找到了一条可行路线,但距离此前探路所确定的平整冰面汇合点仍有约一公里。
在开展地毯式探查后,探冰小组终于找到了一条从“雪龙”号至此前探明汇合点的冰上之路。他们随即开始密集探冰,用冰钻钻取上百个冰孔取样,确保路线可行。
12月1日傍晚,一场“修路大战”就此展开。与此同时,3辆雪地车从中山站出发,赶往“雪龙”号这边。
修路小组在距离“雪龙”号500米左右的一片乱冰区挥钎凿冰、铲雪填路,硬是在半小时左右把一个个凸起达半米的乱冰凿平,从中凿出了一段路。
南极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有限的机械设备,让冰上修路的难度和强度都大为增加。凿冰、挖雪、平整,大部分工作靠科考队员用双手完成。
12月1日22时,冰上之路的最后一公里终于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