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小阳
一位认识许久却不常联系的朋友,给我发了份电子邮件。今年六月,她刚刚结束了一段相处十年、结婚六年的感情。邮件里,她讲了她的故事:
“我和老公结婚五年才有了孩子。我们是高中同学,大学异地四年,毕业后都留在了苏州。工作第二年结了婚,在双方父母的资助下,付了首付,买了一套两居室。此后,感情一直很稳定。”
“去年我们有了宝宝,因为两个人都要上班,就请公公婆婆过来帮忙带孩子。尽管我自认为我们有一定的感情基础,也对公婆的到来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是,依然出现了太多超乎我预期的事情。”
“比如,家里原来的家务都是我和老公两个人做。我躺在沙发上看书,叫一声“老公倒杯水来”,也是日常。自从婆婆来了以后,但凡我让老公干一丁点活,婆婆就会抢着去,挂着不高兴的脸。”
“为此,老公说了我好几次,说他妈在的时候,我能不能勤快点?能不能不使唤他?问题是,他妈天天在家啊。考虑到婆婆能来带孩子,已经帮了我们大忙,我选择了忍耐。”
“但是,凡事都有个度,一而再再而三这样,我忍不住了,两个人就开始吵架。慢慢地,我明显感觉到,老公情感的天平偏向了他的母亲。甚至,有一段时间,他下班回家,只和他爸妈打招呼,对我视而不见。”
“还有一件事,让我也很郁闷。我喜欢旅行,但从怀孕后,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上海了。今年三月,宝宝满一周岁,我跟老公商量,想四月份利用年假和朋友去一趟云南。老公说没问题。结果到了四月,我准备出发的时候,他问我可不可以不出去。我很惊讶,问他为什么。他支支吾吾地说,你都孩子妈了,还一个人到处乱跑。再说,旅费都够我们还一个月房贷的了……”
“那一刻,刷新了我对他的认知。愤怒到极点,大半夜我们吵醒了公婆。情急之下,婆婆说我,你都当妈了,怎么还老想着玩?你们还有房贷呢!我竟无言以对。”
“晚上十一点,我一个人在小区昏暗的灯光下,踽踽独行,突然发现,在这个家里,我是一个多余的人。云南,我还是去了。回来以后,一家人的关系更加冷漠。不,严格来说,是他们之间热热闹闹,我与他们的关系越发冷漠。而且,平素正点下班的老公开始晚归,接电话时经常背着家人,主要是我。直觉告诉我,我们之间,除了他妈,还出现了‘第四者’。”
“我意识到,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我没有求证,没有质问,没有吵闹,只是请他在离婚协议上签字。唯一的要求是,女儿归我抚养。”
“六月的一天,我们办理了离婚手续,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感情和六年的婚姻。离婚以后,我带着孩子离开了苏州,回到了安徽父母家。”
“一个人的时候,我会忍不住想,当初看中他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孝顺。我一直觉得,一个对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是没有办法真正对别人好的。而现在,恰恰是他的‘孝顺’断送了我们的婚姻。”
很可惜,也很无奈。我并不认为是“孝顺”出了错,而是错误的家庭排序断送了他们的婚姻。即在一个家庭中,夫妻关系应是定海神针,只要这一点稳固,孝顺父母是没有问题的。可惜,有太多的人误解了“孝顺”二字,借“孝顺”之名,行“思维懒惰”之实。
孝顺孝顺,孝在前,顺在后。顺的前提是孝。你能指望一个顺从父母的意志、把自己的家庭搞得鸡犬不宁,甚至支离破碎的人,尽心奉养父母吗?
并不能。因为,这样的人情商低。
孝道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孝顺父母并没有错,但是,婚后,还一味“听妈妈的话”并不是孝顺,而是置母亲于不义、置自己于不仁、置爱人于不顾。
孔子的弟子曾参问孔子:“冒昧地问您,子女顺从父母就可以说是孝吗?”孔子立刻回答: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当父母有不义的地方,就要设法婉转地去劝阻他们,这样才能使他们不会陷入不义之中。如果一味地顺从,使父母陷入不义之中,这样又怎么能成为孝呢?
有很多父母观念老化,思想上难以与时俱进,喜欢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子女(媳婿),甚至试图掌控子女的小家庭,做“一家之主”。
他们并不坏,都是“为你好”,最后,小家庭却因为他们的“好”,龃龉不断,甚至分崩离析。这并不是父母的问题,是子女的问题,是管理、沟通、协调家庭关系的能力有问题。或者说,是把父母放在了第一位,把爱人放在了第二位。而正常的家庭排序是,夫妻关系第一位,亲子关系第二位,与父母的关系第三位。
子女的小家庭和睦美满是正常父母的心愿,但是,父母由于思维局限,难免会出现有失偏颇的言行。尤其是在一个屋檐下相处,婆媳(翁婿)之间有矛盾再正常不过。有矛盾不可怕,关键看中间人如何处理。处理得好,干戈化为玉帛,处理不好,激静气为雷霆。
父母需要孝顺,也需要管理。当你“强势”起来,能够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能够意识到,夫妻关系才是整个家庭中所有关系的核心,那么,不仅爱人理解你,父母也会理解你。
唯有此时,才谈得上真正的“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