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芝管理的商场中的时尚书店一角。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苏建军 文/摄
带回专业经验
在郑州地铁公司工作的李艳,老家在河南。她是高中毕业后上了职业学校,毕业后到上海地铁公司上班。她在上海工作很多年,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也在那里恋爱结婚。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故乡的思念一天比一天急切,一直想回到老家工作。正好这几年郑州开始建设地铁轨道交通,特别缺少有经验有技能的人才,得知消息的李艳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在了解咨询新工作的过程中,她发现这里待遇也不错,办理入职手续也非常顺利,既然这样,就踏实了。现在,她已在郑州地铁公司工作两年,成了单位的骨干。
她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说,在这里,自己因为有技术优势,带了很多徒弟,培训了很多人,算是“顶梁柱”;同时,郑州的房价比上海低得多,也便于安家落户;离家近,回家探望父母比较方便,基本上一个月可以回老家一次;生活条件也比以前更好了,“毕竟是在这里长大的,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非常亲切熟悉,饮食也习惯,所以身体也比原来要好得多。”因为从小在这里上学,同学也多,来往沟通交流都比较方便。相比之下,只要有合适的工作岗位和薪酬,她还是愿意回到内地工作。她说,她们这一批回来的人很多,也有从深圳回来的,都是现在单位的骨干。因为地铁在郑州是一个全新行业,需要大量高技能专业人才,她们来了就能上岗,上岗就能独当一面,还能培训其他人。
南方的城市、沿海的城市成就了她们。她们又飞回来了。
带回先进理念
张桂芝曾在广州一家文化企业打工。她大学毕业就从河南老家去了南方,一是为了开阔眼界,另外广州薪资水平比较高,也算是一边工作一边旅游了。她在这家企业打工几年后,见识多了,工作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挣到了一些钱后,她又到欧洲留学了几年,大开眼界,尤其是接触到西方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回国后就一直想回乡创业。正好前两年郑州航空港开发,要建立一个新的保税中心,特别需要高级管理人员。她闻讯回来,开始在这里一家大型商场做管理工作。“去外地打工,那是当年实在没有办法,现在家乡条件好了,政策和环境也不错,还是愿意回来的。”
她在这家企业开始试行先进的管理模式,特别是与国际接轨的网上营销经验。借助“一带一路”政策的东风,便捷地把内地的产品卖到欧洲去,再把欧洲好的产品引进到内地来,起到一个桥梁作用。同时,她还用先进的理念来培训员工,让员工的观念走在市场的最前沿。
记者走进她管理的商场,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海派风格,从装修到商品到宣传橱窗,和其他商场感觉很不一样。她说,现在一方面我们要从全球视野来研究产品,去发掘一些新产品;同时,还要通过具体的产品,去了解全球的市场、需求和销量。只有怀揣这样的大局观,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
中西部引进人才,本质上是引进观念、引进技能、引进经验。近年来,中西部城市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无论是回来加入家乡的新产业、新行业,还是自主创业,这几年郑州都会给人才提供很多便利条件。比如郑州自贸区办事大厅针对人才落户采取一站式服务,还在附近为人才提供配套的住宿公寓。选择在这里创业或者设立办事机构也非常方便。措施和政策的出台,让人才慢慢流动回来。
带回创业精神
杜小康是另外一种类型。她大学毕业以后去南方打工,做过餐饮,搞过商业零售。在此过程中,她结识了很多企业老板,积累了人脉和经验,手里也有了一点资金。之前每当回到老家,就觉得这里没有外面的世界精彩,好多年以来,她都不愿意回来。
但她感觉到最近这几年情况不一样了。她回到家乡,看到家乡的人那么热情,政府的各种政策相继出台,同时人力资源的优势这几年也慢慢地出现在中西部。经过近三年的考察,就在前不久,她决定回到河南,选定了离郑州市很近的郊区,准备开办流水线工厂。
杜小康和记者算了一笔账:人力成本降了,用地费用节省了,物流费用也省去了不少,同时也可以经常照顾家了。她还有一个更大的想法。在南方沿海城市工作时间长了,她看到了内地和沿海的差距,想把更多的资金流、项目流带回来,建更多的工厂,让乡亲们也能在家门口就业,不要像她当年一样,漂泊在外,照顾不了家里,照顾不了父母。
记者了解到,郑州市近期出台的人才优惠政策多种多样,对于有为青年来说,当下正是来郑州就业创业的好时机。比如郑州去年发布的“人才新政”中明确,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分别按每月1500元、1000元、500元的标准申领3年的生活补贴;技工院校全日制预备技师(技师)按本科毕业生标准申领;落户后暂未就业或创业的,按这一标准发放6个月的生活补贴;自愿在本市落户的人才,可根据公安机关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提供关系证明、居住证等相关材料申请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和父母的户口迁入等等。
在这些政策的感召下,很多曾经南飞的“大雁”正在回归。她们的心情也如杜小康对记者感慨的:“回家工作,回家生活,味道好得不要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