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 中国女网记者 姚建
□ 王丹青
“这儿离家只有5分钟路程,方便我照顾老人。”在家附近的农业园区打工的山东德州市庆云县尚堂镇南侯村贫困妇女李金红对中国妇女报· 中国女网记者说。
两年前,山东沃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南侯村一带建起了园区,经庆云县妇联牵线,像李金红这样的农村妇女都来到园区工作。
“我们干的大多是铁皮石斛的修剪、采摘、管理,工作不累,一个月还能有1500元的收入。”李金红笑着说。
李金红是德州市贫困妇女实现居家就业的一个缩影。德州市妇联主席杨旭博告诉记者,2016年,德州市妇联对全市1523名贫困妇女逐一建档立卡,发现90%以上的贫困妇女因为照顾老人、孩子而不能外出打工。为此,市妇联确立了大力发展居家灵活就业的工作思路,探索出“园区(基地)+贫困妇女安置一批、企业+加工点+贫困妇女解决一批、女能人+贫困妇女引领一批、项目+贫困妇女带动一批”的“4+1”模式,助力贫困妇女脱贫致富,至今共安置妇女4万多名。
加工点建在家门口
禹城市辛店镇秦庄村妇女梁学芹几年前丈夫生病去世,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又有两个上学的孩子要照顾,因而无法外出打工,生活陷入困境。
2016年,在禹城市妇联的协调下,大禹花饰有限公司在禹城市辛店镇建起了绢花加工点。得知这一消息,梁学芹马上报了名。她每天利用接送孩子后的空闲时间,来加工点上班,节假日就带材料回家加工。第一年,就挣了6000多元,再加上奶牛认购扶贫项目的收入。2017年,梁学芹一家成功脱贫。
“绢花加工没有投入、简单易学,非常适合妇女居家从事这项工作。”禹城市妇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两年来,在市妇联积极协调下,大禹花饰在留守妇女集中的乡镇、村建立加工点30余个,共安置3000余名妇女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妇女40余人。她们既可在加工点上班,也可将原材料带回家加工,每人每天可收入20~30元。
依托德州假发、服装、玩具等加工企业密集的优厚条件,德州市各级妇联组织层层推介,鼓励这些企业下放到乡镇、村庄设立加工点,帮助贫困妇女居家就业,实现了“企业+加工点+贫困妇女”的脱贫模式。
发挥女能人带头作用
在夏津县雷集镇,李金美是有名的致富带头人。“我就是在她的帮助下,才找到工作,每月有收入。”雷集镇马官屯村村民陈燕告诉记者。
李金美十几岁时就外出打工,2015年,为照顾父母和孩子,她和丈夫回乡创业,开办了一家缝纫作坊,专门加工工艺礼品纱袋。
李金美告诉记者,缝制工艺纱袋技术相对简单,农村妇女基本上一学就会。陈燕就是缝纫作坊首批吸纳的贫困妇女,现在每个月收入1000多元。
在省派第一书记和各级妇联的帮助下,李金美的缝纫作坊不断扩大规模。目前,共有65名缝纫工,130多名穿绳工、翻袋工,他们中大多为60岁以上的老弱病残妇女。在李金美的带动下,马官屯村的3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全部实现了脱贫。
充分发挥李金美这样的女能人的带动作用,是德州市妇联推行居家灵活就业的“4+1”模式之一,各级妇联通过举办培训、外出参观等方式,提升女致富带头人的发展能力,探索出了“女能人+贫困妇女”的巾帼脱贫模式。
除此之外,德州市各级妇联还通过推介、招商等方式引进了编织、服装等适合妇女从事的加工项目。
杨旭博告诉记者,为鼓励帮助贫困妇女居家实现就业,德州市妇联积极协调联合市人社局,连续三年下发文件明确规定,对被认定为德州市“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点”的单位,给予工作经费奖励、优先享受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省巾帼示范性贴息等扶持。
截至目前,德州市妇联共创建省“大姐工坊(农家乐)”89处、市“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点”51处、县级300余处,帮助大批农村妇女实现就业,推动了贫困妇女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