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10月30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知道 改革开放40年公共领域性别平等进展 少女情怀总是诗:玛丽·洛朗桑的绘画 从承诺到行动 加快推进妇女、和平与安全议程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少女情怀总是诗:玛丽·洛朗桑的绘画

《海伦娜·鲁宾斯坦夫人肖像》

《优雅的舞会,乡村舞蹈》

“少女情怀总是诗”是一部法国电影《比利蒂斯》的中文译名,其灵感来自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皮埃尔·路易仿照古希腊女诗人萨福风格创作的散文诗《比利蒂斯之歌》,路易假托这146篇唯美诗歌是与萨福同时代的女同诗人比利蒂斯所作,他在诗中塑造的比利蒂斯这一形象后来成为女同崇拜的偶像。这部著作一经问世,就成为艺术家乐于描绘的主题,法国画家玛丽·洛朗桑(Marie Laurencin,1883-1956)曾以此为题创作过20多幅作品。

由此,我们也许可以更为深入地了解玛丽·洛朗桑那极具女性特质的、犹如薄纱笼罩的柔美画面背后的陆离魅影。20世纪上半叶的巴黎,是个有太多故事的都市,而洛朗桑浸淫的艺术圈的承转沉浮、悲欢离合,是构成这一故事链的重要一环。生在巴黎的洛朗桑是由母亲独自抚养的私生女,18岁时曾在塞弗尔学习瓷画,三年后进入巴黎亨伯特学院接受艺术教育,在这里,她遇到了乔治·勃拉克,随后又结识了毕加索、阿波利奈尔和莫迪里阿尼等人,并成为当时巴黎前卫艺术圈中的一员。

才华横溢的诗人、艺术评论家阿波利奈尔很快成为洛朗桑的领路人,1907年~1913年,他们在一起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尽管最终以分手而告终,但却是洛朗桑艺术生涯中关键的几年。从她这几年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从一个传统绘画的初学者,到稚拙的原始艺术、再到阿波利奈尔称之为“更新造型艺术的革命”的立体主义实践,洛朗桑最终在诗人的鼓励和启发下,形成了独特的人物画风格:清新淡雅的色调、忧郁落寞的神情、朦胧神秘而又略带情色的氛围……阿波利奈尔无疑是最懂她的那个人,他将纯真视为洛朗桑绘画的根本基调。的确如此,无论是婚后与德籍丈夫奥托·冯·瓦特恩男爵一起流亡的岁月,还是1920年离婚后在巴黎艺坛复出的辉煌年代,抑或孤独寂寞的晚年,洛朗桑的创作都始终保持着一份诗一样迷蒙的少女情怀。

作于1904年的《自画像》是一幅传统写实肖像画,那是21岁的艺术家当时的模样。《一群艺术家》是一幅朴素的原始主义风格的作品,画中人物自左至右依次为毕加索、洛朗桑、阿波利奈尔以及毕加索的情人费尔南多·奥利维尔。这是洛朗桑第一件售出的作品,之后,她又画了一系列此类作品,例如作于1909年的《阿波利奈尔和他的朋友们》。在《年轻女孩》和《优雅的舞会,乡村舞蹈》中,她已开始尝试着将波提切利和莫迪里阿尼的审美原则、野兽主义自由流畅的线条和立体主义的块面结构结合在一起。而在同年创作的《读书的女子》中,棱角分明的线条与结构已被淡雅朦胧的色彩所代替,个人风格已然确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洛朗桑迎来了事业的高峰期,她曾应邀为俄国芭蕾舞团排演的《牝鹿》设计舞美和服装,同时还写诗、创作瓷画、兼任艺术学院教授。巴黎上流社会的女子纷纷请她绘制肖像,时装设计师可可·香奈儿、化妆品女王海伦娜·鲁宾斯坦等都是她的拥趸。但洛朗桑始终秉持着自己的直觉作画,从不讨好任何人。例如现藏橘园美术馆的那幅《可可·香奈儿小姐》,当年就曾被画中人拒收,因为精明强干而又优雅得体的香奈儿实在难以接受画中那个慵懒脆弱、模样丑陋的女子形象。

洛朗桑是个善用白色的画家,她用白色调淡所有浓艳的色彩,轻柔雅致的淡灰、淡蓝、淡粉、淡绿使她的画面笼罩着一种空灵的梦幻般的气息。这就是洛朗桑,虽身在红尘,却并不描绘真实。1956年,洛朗桑在巴黎的寓所离世,只有女管家陪在身边。遵照画家生前的意愿,葬礼上的她一袭白色长裙,手持一朵玫瑰,胸前放着一叠已离开这个世界近40年的阿波利奈尔昔日写给她的情书。

人的情感是复杂的,绘画也不应简单归类。就好比洛朗桑,在艺术史上,有人将她视作立体主义者,有人将她归为巴黎画派,但事实上,她只是她自己。身处潮流之中,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独立,这是她成功的因素,也是她一度被艺术界所忽视的因由。一位日本商人在20世纪60年代重新“发现”了洛朗桑,收藏了其500多幅作品,并为她专门建立了博物馆。艺术就像人的一份情感,无论是深是浅,只需心有灵犀,便会在茫茫人海中觅得知己。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