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化兰(右)在工作中。 邵国良/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贾莹莹
十月,陈化兰繁忙依旧。作为中国畜牧兽医界首位女院士的她,刚在外地参加完会议,就要马不停蹄地飞往北京参加中国妇女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虽然很辛苦,但是能够代表科研战线上的女性参加这场中国女性盛会,她感到无比自豪。陈化兰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女性投身到科技强国的事业中来。
多年来,陈化兰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防控禽流感的科研攻关中从未停歇。她常说,“对决禽流感,一直在路上”。
在她的主持下,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在动物流感尤其是禽流感的流行病学、分子演变及分子致病机制、诊断技术、新型疫苗研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和创造性研究成果,其团队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多项大奖。她被《自然》杂志评为2013年“全球十大科学人物”,获得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2017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愿用我所学,投身于国家禽流感防控研究”
陈化兰1969年出生在甘肃省白银市,1987年考入甘肃农业大学兽医系,从此与兽医科学“缘定终身”。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又在1994年考取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从祖国的西北来到东北,从此与禽流感结下了不解之缘。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陈化兰致力于禽流感新型疫苗研究,1999年博士毕业后前往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进行博士后研究。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流感研究中心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流感合作中心,拥有世界一流的实验设施和科技人才。”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工作的3年时间里,陈化兰不仅掌握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和领先的科学技术,也对自己的未来定位做了很多思考。
“当时考虑国内禽流感研究方面迫切需要人才,回国发展更能学有所用。”陈化兰说,“更重要的是,在国外尽管条件优厚,觉得只是干一份工作而已;在国内,因为自己的贡献能使国家在某一个领域变得更好,觉得很有成就感。”
2002年底,陈化兰告别了同样在美国做博士后的丈夫,带着4岁的儿子回到哈尔滨,一头扎进了禽流感实验室。
“传染病的‘克星’是疫苗”
“以前一发现有禽流感疫情,国际上通行的办法都是将一定范围内的家禽全部扑杀,这样做损失太大。”正是陈化兰团队在疫苗研发方面的创新性贡献,才逐渐改变了世界多个国家在禽流感方面的防控策略。
2004年,亚洲爆发了禽流感,我国也有16个省份出现疫情,900万只鸡被扑杀,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
陈化兰带领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科研人员投入了这场对禽流感的阻击战。短时间内,实验室先后接收来自全国16个省、市的疑似样品500余份,及时、准确地诊断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50余起,对疫情的及时有效控制起到了关键作用。
“传染病的‘克星’是疫苗。”陈化兰坚信,使用疫苗是阻断和预防疫情发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陈化兰团队先后成功研制出一系列禽流感灭活疫苗和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并广泛应用。截至目前,相关疫苗在国内外累计应用超过2300亿羽份,在禽流感防控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科学防控,人类具备控制禽流感的能力”
2013年3月,当新出现的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国人、引起公众极度恐慌之时,陈化兰团队临危受命,整个实验室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在H7N9感染人病例公布后不到48小时,陈化兰团队的研究人员就从上海活禽市场采集的样品中分离到类似病毒,连夜将研究结果上报农业部。根据陈化兰团队分析研究结果,主管部门迅速关闭了发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地区的活禽市场,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新增感染病例迅速减少。
2013年新出现的H7N9禽流感病毒对家禽无致病力,但在人体内复制后可发生新的突变,引起人严重发病,死亡率超过30%。2016年冬季至2017年春季,H7N9禽流感第5波疫情再次来袭,共有766人感染,288人死亡,引起极大的公共卫生恐慌。在危急时刻,陈化兰根据自己多年对禽流感的研究和疫苗免疫方面的经验,建议政府采取全面免疫策略防控H7N9禽流感。
从2017年9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家禽实施H7N9疫苗免疫接种,极大降低了家禽中H7N9病毒的复制和传播,更阻断了病毒由禽向人的传播。数据显示,与前一年同期766人感染H7N9病毒相比,2017年10月以来,只有3人感染H7N9病毒。
采访中,记者问道:“在科研之路上,您最大的动力是什么?”陈化兰的回答简洁而坚定:“最大动力就是国家使命。”
走在宁静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似乎不会感受到发生在这里的“病毒攻防对决”。然而,“流感病毒天天在变异,新情况就会带来新风险,我们就是流动的防疫兵”。陈化兰和她的团队,不会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掌握疫情,准确诊断,评估致病风险,研究出更好的防制方法和疫苗,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和防控手段,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陈化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