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丽瑗
一直以来,我们一说到婚姻的美好词汇,不由自主地会想到“同甘共苦”这个词。如果一对夫妻能经历贫贱生活的奋斗,忍受生活蹂躏的磨难,还能在腥风血雨后共同迎来春天,那么,在我们的意识中,这样“久经考验”的爱情,必是我们心目中爱的模板了。但是,一些现实的事例,却走向了“同甘共苦”的反面。
为何夫妻“共苦”并不是难事?
我在多年的咨询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故事:某位漂亮聪明的女孩,自幼家境不错,父母也为她安排了“门当户对”的结婚对象。但是,女孩最终不顾家人反对,以爱情至上之名,执意嫁给了一个一贫如洗的男人。
一开始,他们的日子虽然清贫但也很快乐,男人的创业资金可能部分还来自女孩向娘家借的钱。慢慢地,男人的生意越做越大,日子越来越好,眼看苦尽甘来……之后的剧情却变成了“男人有钱就变坏”的经典版本——男人有了外遇,情人貌美如花,还很能干,里里外外帮衬着这个男人。而曾经的那个“漂亮聪明”的女孩十几年来生儿育女,操持家务,照顾父母,不但自己熬成了黄脸婆,也因为容颜老去,让自己曾经为家庭的付出在新欢面前不堪一击。
有人说,爱情经受不了容颜的考验、经受不了时间的考验。现在,难道也经受不住财富的考验了?
很多一开始感情很好的夫妻,为什么在面临困难或者生活贫困时,感情都非常好?也就是“共苦”对于夫妻来说,并不是件难事?我想,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
群体压力导致从众行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从众行为的表现。“同甘”与“共苦”现实的群体压力不同,“同甘”的现实群体压力要大于“共苦”的现实群体压力,因此,在群体压力面前,“共苦”要比“同甘”容易。在我们传统文化的美德评判里,也很倾向于赞美两个人在面对共同困难时,同仇敌忾,齐心协力,举案齐眉。
解决困难成为共同目的。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内在也比较倾向于解决当下的实际困难,这时候,主要矛盾是解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和现实生活条件的差距。也就是说,两个人的目的在这个阶段高度一致,就是解决困难。在这样的阶段,选择“共苦”会比“同甘”所面临的社会压力更小。
生活贫困的时候,个人择偶选择面也相对较小。在主流文化下,评价婚配的条件,还是主要以物质水平为主。在这样默认的俗规下,相对来说经济条件稍逊的人,择偶的选择面就比较小。关于婚姻中要考虑的两个人的内在价值观、成长性都会放在“有个人能看上我就不错了”的信念之后。所谓的人穷志短,这也为日后婚姻的隐患埋下了伏笔。
贫穷阶段,两个人的目标高度一致。就像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一样,在这个阶段两个人的目光都聚集在“如何赚更多钱?”这样的一个单一的相对可操作的目标上。在这样的大愿景下,两个人的想法、感受、节奏、话题,都围绕着这个单一的标准进行。自然,标准越简单目标也就越清晰,其实现性也就越强,两个人共同克服困难的决心也就越大。
走出低谷反而分离的原因
夫妻共同奋斗若干年,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要,走出人生的低谷后,却选择离开经受过大风大浪的另一半,这又是为什么?简单来说,有以下几点:
原先的目标跟不上当前的变化。“共苦”的目标没有了,又没有找到新的共同目标,自然两个人的凝聚力就会减弱,这时,由长年积累下来的一些次要矛盾就会凸显出来。比如:性格差异、三观不合、婆媳矛盾等。在尝试不同的方法后,确认这些次要矛盾已经严重影响彼此的生活质量,这个婚姻解体的可能就很大。
婚姻的基础,其实最终还是取决于底层的人格结构和彼此的价值观。而这些内在的差异,彼此如果不经过长期的相处,是无法感受得到的。同时,如果被其他目标暂时障目,这些基础性的东西也难于体现出它们的重要性。
人格基础与成长速度的不同最为致命。底层基础有差异并不会让婚姻致命,让婚姻致命的是人格基础不同,而且双方的成长速度也不一样。在两个人实现了共同目标后,我们经常看到,一方开始追求新的人生目标,而另一方则安于现状,将自己的世界局限在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身上。一个谈的是生命意义,另一个谈的却是家长里短,共同话题越来越少,彼此在关系里都无法被另一方理解和支持。这往往是大多数“共苦”容易“同甘”难的婚姻解体的原因所在。
好的婚姻就像是开公司,本质是合作关系,当你的合伙人已经听不懂你说什么的时候,这个婚姻的“公司”就会有破产的危险。
脱离困难后的补偿心理。这对应了共苦难的第三点,很多人在婚前的择偶圈子太小,以至于在追求自己的理想爱人时是怯步的,所以,婚姻的结合很多是现实的考量。自然在物质条件转好后,想到自己的人生不能如此虚度,就会有补偿性的心理出现。
不得不说,还有些婚姻解体是出于人性的自私。共患难是为了有人能跟自己一起奋斗,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能“同甘”,是因为不希望有人跟自己分享胜利的果实。很残酷的事实,但确实存在。
如何实现“同甘共苦”?
那么,夫妻之间到底该如何更好地经营情感,成为灵魂伴侣,实现“同甘共苦”呢?其实,现实中有很多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很稳定的夫妻关系,比如影帝梁家辉,几十年来零绯闻,守着平凡的糟糠之妻;实力派富豪曹德旺,中年发迹后,也曾心动,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爱人,但是,最终还是决定与共同奋斗的妻子共老。
这样的同甘共苦的婚姻要怎样经营呢?
任何一方都不要停止自我成长。成长得快的那一个,停下来等一下成长慢的那一个。但是,成长得慢的那一个,千万不能赖在原地不动,否则,对另一方绝对是一种折磨。
伴侣之间彼此共情的能力。在曾经困难的时候,与对方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虽然更多的只是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支持,但这点在富裕起来后也同样需要。也许我们的人格基础不一样,对世界的理解也不一样,但是,我可以允许这部分偏差,去体谅你的情感,去共情你的脆弱。慢慢地在岁月中积累起来的感情,是一种比爱情更淳厚的亲情。
伴侣之间应该有一些肝胆相照的义气。我们无法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要求一个生命要对另一个生命全程负责,但是,如果兼具了成长和共情两种能力,再经常念及彼此在患难时的恩情,这样的婚姻想破裂都难。
我们经常将多年的夫妻比喻成左右手的状态,我并不觉得这是对爱情的绝望的论调。真要伤到任何一只手,我们都会体会到彻骨的疼痛;同时,两个大小均等、温度相同的手相搓出的温暖,又有哪种感情能够替代?
(作者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二级婚姻家庭咨询师,亲密关系辅导专家。著有《亲密关系,在爱中找回自己》)